有一天 影評

有一天精彩影評一:從兒童工作者專業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bug

昨天看了「有一天」。我對這部電影一直抱有好感是因為他們在用一種聰明而且可能可持續的方式在做公益,其實對電影內容本身無期待。但在電影院,我依然跟所有人一樣,數度淚流滿面。

我看到有人評論說,這部電影的水準在當今商業電影的平均水準之上,即使正常售價也可以值回票價。這種說法可能稍顯誇張,把人看哭不是衡量電影優劣的標準,但「有一天」的確是部充滿亮點的電影,從電影角度而言,我要給它點讚。但作為被專業化兒童工作薰陶過的公益從業者,觀影過程中,我的頭腦儘是專業審視,苛刻地發現了數個槽點。

前兩個故事問題最集中。

第一個故事,小小電影院。這部短片落腳點在影院經理的慷慨(或者愛心?)解決了一切。這有點像對一個權力擁有者的歌功頌德。如果經理不這么慷慨,或者一個慷慨的人不具備這個權力,是不是孩子們的願望就無法被滿足了?是不是孩子們的願望需要寄希望於又慷慨又有權力的人?更重要的是,經理的慷慨竟然是為了彌補父親吹牛無法實現的缺憾。這給人的感覺是,牛隨便吹,不能實現也不要緊,反正有別人幫忙來補缺。對於孩子的教育,這是大忌。另外,孩子偷了影院的膠片,這個行為在影片中一直沒有得到正面教育的回應,而是獲得了諒解以及經理的慷慨。雖然孩子偷膠片是為了給夥伴們放電影這樣的"好事",但"偷竊"這個行為並不能因為是做"好事"而被鼓勵,在兒童教育中,理當被糾正。

這部短片,從頭到尾都是bug。

第二個故事。華誼嚴重地廣告植入被我諒解了,這不是重點,整個故事傳達的理念是沒有問題的,即只要你多管"閒事",就可以幫被拐孩子回家。被拐賣的兒童因為流動性強,的確需要發現他們的民眾報警和關照。但是電影中呈現的程式出了問題。

影院經理在與人販子發生衝突時,員工報警的事由是"打架",當時我就驚呆了。難道不應該報警說發現了被拐兒童和人販子嗎?所以在接下來看到孩子出現在經理辦公室,經理給他糖吃時,我幾乎坐立不安。啊喂,難道不應該是警察駕到把人販子一網打盡,把孩子送回老家嗎?如果孩子的父母有報警,警察那有案底,肯定能幫孩子找到家,而不是孩子恰好看了《太極》恰好發現場景是自己家恰好影院經理可以聯繫到製片方問地址。如果孩子父母沒報過警,那無論是送福利院還是找寄養家庭,都有一套程式,並非誰看見孩子可憐就帶回家收養。你如何保證你有讓這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能力?

民眾的多管閒事應該是看見被拐賣兒童、乞討兒童以及攜兒童乞討的成立刻報警,而且是在哪兒看見在哪兒報。一個兒童工作者分享過她的報警經歷,她說,當時警察很快就來了,帶走了人販子和孩子。現在政府的公信力可能已經下降到人們對警察也不信任,所以可能有人會提出:如何保證警察會負責任地護送孩子回家? 近年通過多年的倡導,公安部已經非常重視兒童拐賣問題,也下決心加大了懲治拐賣的力度,對於攜兒童乞討的事,他們是管定了。再說,一個警察不履行職責是很容易被追究的,一個路人甲如果不履行"職責"(其實沒有法律規定他有這個責任,對應的,他也沒有隨便收養孩子的權利),那如何追究責任?

第九個故事,太陽會飛。當著孩子的面,斯琴高娃一直處於在準備點菸而沒點的狀態。我懷疑是導演沒有想好讓斯琴高娃做什麼。因為片子中間忽然出現斯琴高娃又在吃蘋果了,而片子末尾還是最開始那根沒點著的煙,有點穿幫的感覺。可能導演的確是有sense,不能在兒童面前抽菸,所以一直沒讓煙點燃,只是讓斯琴高娃一直叼著一根沒點燃的煙,然後還裝模作樣地吐了一口煙圈。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設定為她一直在吃蘋果?抽菸的設計,既沒有滿足不能在兒童面前抽菸的原則,也沒有讓觀眾觀感愉悅。斯琴高娃在短片絕大多數時間里,都被塑造成一個張牙舞爪的“太后”角色,我以為這是為了真實反映福利院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實際上也是行為糟糕的人,並不懂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但後來四兩撥千斤的和解,讓我覺得有點沒交代完。那么,這樣的衝突之後,福利院工作人員還是這么橫這么惡劣言行嗎?電影沒有說,而是以大家其實還是很有感情心還是柔軟的結束了。我認為,不能以兒童工作者“到底心還是善良的”來寬容他們實質上對兒童有傷害的行為。

其他故事都很好。尤其是《秋扎》和《禮物》, 這兩部片子,毋庸置疑在國內電影平均水準之上,單獨拿出來,都是佳片。《獨唱樂團》里還有一個亮點。音樂老師要帶聾啞孩子去電視上參加音樂大賽前,學校管理員老師問了一個關鍵問題,“你問過孩子嗎?”一個簡單的問題表明這個老師很有sense。從兒童權利角度來說,是尊重了兒童的參與權。當你要為兒童做出決定時,不能自己說了算,需要徵詢孩子的意見。但這個故事可能也存在一個問題。音樂老師是因為在音樂造詣上“差那么一點點”,而去聾啞學校找靈感。因為她想教孩子們唱歌,而教孩子們唱歌。看上去美的事情,孩子們當然願意了,但是兒童參與需要參考兒童漸進發展能力,當孩子並沒有客觀的判斷能力時,是不適宜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實施的。聾啞孩子的藝術天分,大可從樂器演奏或繪畫上突破。可音樂老師偏要做“最不可能的”。雖然最後成功了,但我很想知道,從醫學角度來說,這對聾啞兒童是不是沒有傷害?如果了解了這件事對於孩子的利害,而不是單純為了創造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再做決定,才是沒有風險的。因為我不懂醫學,所以沒有把這個問題放到上面幾個問題一起評論,只是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

無論如何,在這個浮躁浮誇物慾橫流的時代,對於所有誠懇地、有情懷的電影,都應該鼓勵。但不能永遠把情懷當作錯誤的護身符。兩手抓,兩手硬。

有一天精彩影評二:《有一天》:想哭嗎?看這個

我們時常感覺自己過得不幸福,時常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公平,遭遇是多么的不幸運,但我們卻不曾看到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裡的人們,走在生活的邊緣上,過著邊緣生活的人。他們是上帝遺忘的孩子們,不能夠成長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遭受著生活給他們帶來的壓力而困頓在自己的狹小世界裡。他們的身體和遭遇得不到正常人所擁有的一切,但他們的心靈卻是世界上最純淨最美麗的。善良曾是自己內心曾經閃爍過的人性,可是我們總是會被歲月的打磨的磨去了做人的稜角,也失去了曾經一直貯存在心底的善良。每一個電影故事的背後都為我們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就是那么的一點承諾,一點善良,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都會讓那些生活在邊緣世界裡的孩子們過得更好一點,重新回到愛的海洋。

電影是一部公益性質的電影,由許多明星參演編排的幾個分段小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裡都講述了一個孩子的遭遇與故事,溫暖感動之餘,又為我們奉上了一部弘揚善良,愛心,正能量的人性大餐。

電影以簡單,真實,實際的小故事來贏取觀眾們的心,那種點點滴滴的關懷與感情,讓我們不知不覺的就被電影所打動。那種真摯的感情與直白的展現,每一幀每一秒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令人感動。我們完全能夠切身的體會到電影裡的主人翁們所遭遇的一切,那種感覺是有感而發的,在不知不覺中就激發出自己心底的那股善良,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愛的偉大。生活是坎坷曲折的,那種艱辛與不幸伴隨著那些堅強的人們,而相比較我們的遭遇,在他們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我們曾不停的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糟糕,也曾經埋怨過為什麼自己會遭受那么多的不幸。我們總是嚮往那些比我們過得好的人,想要擁有他們那種讓我們覺得幸福的生活。 而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卻早已忘掉了自己的擁有,忘掉了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當中不曾離去。電影裡眾多明星的加盟為電影增色不少,雖然沒有以自己的真實身份為電影詮釋一個真實的背景,卻通過簡短的故事為整部電影詮釋了愛的真諦。只要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只要人人都能夠多管那么一點點閒事,世界將變得不再冷漠,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故事都是那么的用心去感受,儘量的去還原人物的真實,讓我們想要去了解,想要去關心,想要去幫助。故事的背後究竟擁有多少心酸,我們沒法統計,能和故事當中得到幫助得到愛護的孩子們有多少,我們沒法知道,但我們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的是,外面的世界還有千千萬萬的孩子們在遭受著生活的不幸,而我們的付出與幫助也可能會讓千千萬萬的人們重新找到生活的幸福。

電影讓人感動,不知不覺的就被電影感動的哭的一塌糊塗。不知道為什麼長大以後眼淚仿佛已經能夠忍住不哭,可是看到電影裡的那些感人情節,整個人的感情仿佛一下子全部得到宣洩。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不光為那些不幸的孩子們,也為成長了這么多年的自己。是什麼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善良,是什麼讓自己變得開始冷漠,為什麼不能夠做回真實的自己,做回敢做敢為敢愛感恨的自己。

當然,作為一部電影也有電影自身的一點性質,徐帆與斯琴高娃老師的表演讓人拍案叫絕。在那一張一合之中,強勁有力的掌握住了電影角色的魅力,那種鋒利的表演與角色的對白深刻挖掘與刺痛了社會本質的事實,讓我們在看清社會真相的同時,對事情原委的剖析,以及對道德結構的解讀更為深刻,更為尖銳。而相對於她們精彩絕倫的表演,韓庚與周迅的演出讓人有點出戲的感覺。他們讓我們感受不到那種故事的真實,反而透露出一種演而演的機械。不管怎么說,電影的神聖主題還是讓我們不禁肅然起敬,不管是不是能夠讓我們去奉獻出自己的那一份愛,電影真心值得一看。

感覺自己生活壓力大嗎?感覺自己過得不幸福嗎,想要好好的大哭一場嗎?那就看看這部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