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蒙牛新掌門的的精彩人生

1983年,寧高寧遠赴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碩士,並主修財務。當時國內很多人不知mba為何物,這也包括寧高寧自己在內。他曾風趣地回憶那段經歷:“當時也不知道什麼叫mba,上了半年的課之後有點明白了,原來就是為將來的生意做準備。”

1987年,28歲的寧高寧學成歸國,加入香港華潤集團,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寧高寧最先進入的是華潤的企劃部,他幾乎是這個部門唯一的兵。奉行中庸之道又豪爽的齊魯之風,純樸單調的農村生活,紀律至上的軍營歷練,推崇自由思考、創新思維的異域求學經歷,視角廣闊、成熟專業的香港商業氛圍浸潤,這些都交織在寧高寧的精神維度中。在華潤,寧高寧求學多年的所有積累一點點得到釋放,這也成為他事業的第一個高峰。

當時的華潤集團手裡有一家名為永達利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華潤創業的前身,華潤集團是大股東。寧高寧回憶說,最初華潤集團買永達利的時候是想搞印染廠,但買過來之後香港又不許搞印染廠了,因為怕污染。在處理過程中,華潤集團需要有個人來做代表解決此事。於是寧高寧“臨危受命”,結果不負眾望,把事情處理得相當完美。之後,寧高寧又通過貸款在原廠址上蓋起了大樓,等大樓建好後一倒手,淨賺4億多元。經此一役,寧高寧在華潤一下子出了名。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正值中資企業開始注重資本市場之時,“中國概念”漸漸流行。1992年,華潤集團通過注資,把永達利更名為華潤創業,由那時開始到1997年華創被列入恒生指數成份股時止,總資產已從幾千萬港元上升至超過200億港元,作為永達利負責人的寧高寧更加引人注目。

1999年,寧高寧出任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從剛進入華潤的小角色成長為華潤集團的靈魂人物。

在他執掌華潤的日子裡,寧高寧用一連串的策略性的資本運作,橫跨房地產、零售業等主體行業,帶領華潤這樣一家巨無霸“軟著陸”,轉向實業發展。他也因此而被稱為新產業整合探索的先鋒領袖,寧高寧的名字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而在這一時期,寧高寧操刀的一系列併購案也為未來他空降中糧,實施全產業鏈戰略打下了根基。

空降中糧

2004年,寧高寧被調到中糧,全面接替原中糧老總周明臣的職務。

媒體對寧高寧的這次職務變遷統稱為“空降中糧”,這其實來源於寧高寧自己的說法。他來到中糧後沒多久,寫過一篇題為《空降兵》的文章,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內心感受:“企業的空降兵無論是哪個層面上都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就像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激烈的足球賽中突然換上一名隊員(可能還是隊長),他要在比賽中融入隊伍很容易造成慌亂;空降兵又好像是一位陌生人闖進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家庭聚會,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談什麼,也不清楚這個家庭里的很多故事,這時候他開口講話很容易唐突。”

2008年底的一個下午,寧高寧獨自一人坐在家中出神。這一年,中糧業績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資產和營業收入都超過了1000億元,然而他隱隱感覺到下一步面臨的瓶頸。中糧盈利主要來自油脂加工與股票投資,再加上玉米、大米、麵粉、麥芽等,穩定性並不強,更大的問題是幾年來各項業務都是單兵作戰。

望著眼前幾個沙發,寧高寧突然想到,同樣是這些沙發,如果散亂堆放為什麼就特別難看?他隨手抓過一張紙寫下“產業鏈”三個字,心中猛然一動,“好像一下子頓悟了”。

如果把中糧的資產像沙發一樣重新排序,排序的規律是從“出口”也就是從終端消費品切入,反推到各個環節,產品就能在鏈條里走得更長,例如大豆進來,以小包裝油出去;小麥進來,以速食麵出去。整個公司會由此成為一部前後連動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