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與潮菜


潮汕地區保持海濱飲食習慣,稱得上典型的海洋文化與正統儒家文化相結合,雖是海食區,整體上卻是正統的儒家文化。

首先,是以海產品為主要原料。清嘉慶年間撰修的《潮陽志》載:“邑人所食大半取于海族,魚、蝦、蚌、蛤,其類千狀,且蚝生、蝦生之類輒為至美。……童叟皆嗜。”這各情況,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潮菜立於世界之林的主要基礎。海鮮中最高品位的是魚翅、鮑魚、燕窩,潮菜中積累了豐富的發泡和製作經驗,既可將營養全部發散出來。其它如本地所產鰻魚、龍蝦、琵琶蝦、石斑、鯧魚、鱸魚、魯魚、膏蟹、海螺、扇貝、帶子、淡菜、牡蠣、象鼻蚌等等,都是海中珍品,價不甚貴而口味鮮嫩。潮菜中所用海鮮原料,必須鮮活,現點現制,以此為賣點。

其次,是指海食中居於正統地位。食物是否被視為正傳,關鍵表現在祭禮用品上,以儒家為正統的祭禮典禮,食物供品講究三牲五牢,以豬、牛、羊為主。再多則可擴大到家禽與河魚,但絕不可用蝦、蚝、蚌、蛤之物。而在海洋文化觀念中,這些是先人的主要食物,祭禮亦不可少。潮汕一帶還有這樣的習慣,在墳頭祭禮結束後,要當場將蚌蛤吃掉,而將空殼撒在墳墓周圍,以示子孫興旺,人丁眾多。

再次,有特殊的海鮮製作方法。海洋生物,千奇百怪,潮菜中製作方法也多種多樣,拌、淋、炒、煎、燉、燜、炆、炊(蒸)、泡、煮、清、扣、灼、燒等等。有些技藝,只有海洋地區的人才能掌握,比如:河豚,又名氣泡魚,一致認為是一種肉質十分鮮美的有毒魚,曾有“吃了河豚,百鮮無味”的說法。其中所含的河豚毒素所河豚酸,是毒性極強的物質,其化學性質穩定,炒、煮、日曬、鹽醃均不能將其破壞。一旦進入人體,會嚴重損害人的神經系統,死亡率極高。但在潮陽海門某飯店裡,你可以放心地吃他們製作的河豚。他們用長期的、甚至用生命換來的經驗,使其終於成為人類的美食。其他各種希奇古怪的海產品,潮人也大都積累了“化腐朽為神奇”的經驗。內地人認為,“廣東人什麼都敢吃”的印象,實質正是農業文明對海洋文明的感性反映,從而也反證了海洋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