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話橄欖

  “新春如意,橄欖粒來試”(試即品嘗之意),這是春節期間,潮汕人喜用吉利的順口溜,從這裡反映了潮人視橄欖為吉祥之品,又是人們在節日裡消膩潤喉喜吃的佳果。

潮汕人早就有這樣的傳統:相傳先人用檳榔的果核作迎賓品,並配以紅柑,因柑比桔子大,故又稱“大吉”。兩樣配合一起,取其諧音即“賓監大吉”。後因檳榔奇缺,並以其果形似橄欖,便以橄欖取代而相傳至今。每逢春節,人們總喜歡在廳堂之上擺上紅柑和橄欖,作為迎賓的“吉祥品”以討吉利口彩。

橄欖又稱青果,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原產海南,現以在廣東、福建栽培最多,廣西、台灣次之,四川、雲南、貴州均有種植。橄欖在果品中,可以說別具風味,剛入口微苦帶澀然而經過細嚼,就苦盡甘來,滿口生津,唇舌留香,回味無窮,莫怪元代詩人洪希文詠橄欖詩中有“其味苦且澀,其氣清以芳;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得鹽即回味,消食尤奇方”之句。《本草綱目》說它有“開胃下氣,止煩渴,生津液,治咽喉疼”等功效。歷代中醫學家認為,橄欖性味甘澀,入肺胃二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肺利咽、化痰消積的功效;可治咽喉腫痛、脾熱乾咳、納滯積食、河豚中毒等症。現代醫家臨床,常用橄欖作清咽利肺藥。我國沿海漁民在煮河豚時,為了解毒,習慣放入幾枚橄欖在魚鍋中同煮。飯後之餘,酒席之間,人們更喜食橄欖幫助消化、解酒。

橄欖的營養價值更是可觀,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磷等。其含鈣之高為百果之冠,比桃子、蘋果、柿等更高過二十多倍。除鮮食之外,還可加工製成香草欖、鹹橄欖、蜜漬欖、五香欖等。在閩廣一帶,尤以潮汕人喜歡在農曆七月前後用嫩橄欖泡漬之後,配鹽加花生油熬成“烏橄欖”;於立冬時各戶人家又喜用南姜加食鹽將橄欖連核搗爛製成“鹹橄欖爽”,作為日常家庭開胃保健劑,也有當作早點小菜,更受潮人和回鄉探親的僑胞老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