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為何宜蒸不宜煮

蟹盛產於每年4月至10月,素有“九月團臍十月尖”之說。全世界蟹類約有4 500餘種,我國約有近800個品種,其中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蟹有三疣梭子蟹、青蟹、黎明蟹和樂蟹、陽澄湖大閘蟹、洪澤湖螃蟹等等。
元代時人們喜食煮蟹,至明末清初時,人們又講究食蒸蟹,並相沿至今。為什麼蟹要蒸食呢?蟹味道鮮美,肉質細嫩,水煮可使蟹中鮮味物質和可溶性營養成分大量擴散到水中,失去蟹的鮮嫩口味和營養成分。尤其是海蟹,因其生活在海底,以小蝦和海洋生物為食,鰓中存有不少污泥雜質和寄生蟲等,若用水煮,這些雜質會隨水進入蟹的腹腔中,因而影響蟹的口感,也不衛生。
蒸蟹比水煮因熟得快,既可縮短烹調時間,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鮮蟹本味,食之口感鮮美,養分足,同時又可殺滅蟹體內的寄生蟲,並可減少蟹體中腸內物質對肌肉污染的機會,確保肉質潔淨、味美。另外,蒸蟹時無需翻動,有助於蟹體完整,乾爽利落,含水分少,色澤紅潤明亮。
蟹肌肉中結締組織含量較少,肉中蛋白質主要是由肌凝蛋白質、肌溶蛋白質和肌球蛋白質組成的。膠原蛋白質在肌肉中含量不多,這便是蟹肌肉鮮嫩的重要原因。蒸蟹時需待水燒開後再將蟹上鍋,因為如在蒸蟹時採用冷水蒸製,盛器和原料都是涼的,當溫度逐漸升高后,蒸氣遇冷後會很快凝結成水,最終使蟹體中水分增加。由於水的擴散和滲透作用,使蟹組織內可溶性成分析出,而使原本機械強度不強的蟹肌肉發“糟”不能成形。反之,若用沸水蒸製,蟹表面蛋白質迅速變性凝固,表面細胞孔隙閉合,因而可保持蟹體結構的完整性,以減少內部可溶性成分和水分溢出,最終保持蟹的鮮嫩風味。
食蟹之法其實很多,可蒸、炸、煎、炒、扒、燒、醃、醉、糟等等。蟹可作主料,亦可作輔料,或作調味料。以蟹為原料的名餚有芙蓉蟹片、炒蟹粉、炒蝦蟹等等。最顯示蟹特點的食法就是原只清蒸。蟹雖然營養豐富,但因其性寒,脾胃虛寒者應少食。胃病、傷風、易患過敏症和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也不宜多食。蟹與柿子同食,易引起腹瀉,故二者不可同食。
下面向你介紹一個蒸蟹不掉爪的小竅門。在蒸蟹時,活蟹放入鍋中,亂爬的蟹的爪極易脫落,如用馬蓮草把爪縛住很麻煩,故不可取。簡單的方法是:在蒸蟹前,左手抓住蟹,右手拿一細長金屬針,在蟹吐泡沫的正中處(即蟹嘴)斜戳進去1cm左右,然後再放入鍋中蒸,這樣蒸蟹就不易脫落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