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的滋味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四處週遊,仍念念不忘故鄉江陰的刀魚餛飩,稱之為“第一鮮”;我尚未能踏遍天下,僅如過客般寄居京、滬,雖不曾一嘗江陰刀魚餛飩的美味,心中尤難忘的,卻是長沙的縐紗餛飩!

聽說,長沙的縐紗餛飩(長沙人俗稱:“餃餌”)起源於南門口的雙燕樓,薄如蟬翼的皮兒,新鮮的肉餡兒,巧手一捏,便如輕巧的小燕子般,飛落在竹籃子裡。 
 
  縐紗餛飩煮熟後,皮兒便會皺起,隱隱約約透出裡面餡兒的顏色,叫人垂涎欲滴!再加上輔佐的高湯是骨頭湯,放了許多排冬菜,那個鮮美的勁兒啊,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

很多年前,曾經在雙燕樓吃過一次蝦仁餛飩,沒有想像的好,幾粒紅紅的乾蝦仁灑在餛飩上面,沒多大的味兒,反而不如當年五一廣場南面的桂香齋酸辣餛飩好吃!記憶中,長沙街巷中有幾家個體餛飩店,味道卻是出色。在瀏正街國小讀書時,我每天路過落星田餛飩店,店面雖只有巴掌大,僅容得下兩、三張小桌子,卻也乾淨利落。每年開春,店家都會在牆壁上貼好嶄新的白紙,顯出一副新氣象。下午放學,我常常忍不住裡面飄出來的餛飩香,拿著僅有的幾毛錢零花錢,買碗餛飩吃,以致晚上吃不進飯,又不能做聲,爸爸、媽媽還以為我的胃有毛病!

落星田餛飩店先是一位老太太經營,後來轉給她的女兒、女婿,兩口子十分勤勞,生意一直很旺。只是我有一年從上海回長沙度暑假,再去尋找落星田餛飩店時,卻已人去樓空。也許,他們已經離開了長沙這座城市,也許他們仍然在長沙的某一個角落裡,包餛飩、賣餛飩,而我童年的餛飩卻是回不來了……

現在在長沙吃餛飩,那些著名的餛飩店好像因城市建設等原因早已全部消亡;民間的好餛飩店,我卻無力去尋訪。要吃餛飩,只能將就著,退而求其次。

我回到長沙,就在家門口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餛飩。這家小店在蔡鍔北路,房子待拆遷,裡面破破爛爛,甚至連正式的店名都沒有。這家店算不上專業餛飩店,它還兼營米粉、鹼面,只不過,它的餛飩還算地道,手工碾的餛飩皮,薄而有韌性;餡兒大,鮮嫩;排骨高湯、排冬菜……還有什麼能抵擋這等美味呢?因為旁邊是湖南中醫附二醫院,常有病人家屬託店家幫著燉點補品,店家也毫不含糊地答應了,充滿了長沙市井人的厚道。每次我從外鄉歸來,幾乎天天早上在這家店吃餛飩,經年離愁,也在這長沙縐紗餛飩的美味中化解!

滬上求學時,我專程去上海石門一路的一家著名餛飩店吃蝦仁餛飩。上海的蝦仁餛飩,新鮮蝦仁餡與肉餡調和在一起,口感酥軟,湯是清湯,別有一番清淡滋味。此外,薺菜餛飩也尤為可道,咬上去,青青的薺菜和肉餡相融合,頗為清爽,適合夏天吃!上海的餛飩分大餛飩、小餛飩,一個個包得像小元寶一樣,我不禁聯想到護士小姐小巧玲瓏的白帽子……

首都北京的餛飩首推“餛飩侯”,據說也是上過國宴的,清湯寡水,白皮稀餡,幾點蝦皮、紫菜,我實在沒有嚼出裡面的勁道來;四川人把餛飩叫做“龍抄手”,偶然在川菜館吃“紅油抄手”,感覺上,似與“餛飩侯”的餛飩別無二致……

不管北京,還是上海的餛飩,它們的皮著實厚了些,遠不如長沙縐紗餛飩的皮兒晶瑩剔透,能滲出餡兒的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