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菜與潮汕民俗

大精深的潮菜體系的形成,以及潮州筵席的聞名於世,自然環境、人文條件的影響至關重要。同時,它和潮汕民俗活動也密切相關。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一、開胃菜全是雜鹹

今天,每一桌潮州筵席,上菜之前,桌上已擺好四碟或六碟開胃菜,裡面是菜脯粒、鹹菜粒、花生米、橄欖菜、醋姜、醃黃瓜、鹹魚、饒子脯、錢螺鮭一類東西。這些都是潮汕百姓日常的家居雜鹹,時尚的說法叫“風味小菜”。正是這類不起眼之物,最惹離開潮汕本土的潮人魂牽夢縈。

讓風味小菜擺上筵席,是潮州菜向民俗靠攏,向生活向自然回歸的一種做法。張華雲有一首題為《雜鹹》的竹枝詞曰: “醃製雜鹹五味全,蟲魚果菜四時鮮.稀糜小菜閒花草,忸忸怩怩上酒筵。”文曰:“潮菜是全國名菜之一。小菜更是多種多樣,其種類不下百種。現在宴會席上幾碟不值錢的醃菜醃瓜,忸忸怩怩地站地佳肴旁邊,像舞台四個‘曉得’,陪伴著小姐一樣。紅花綠葉,各有作用。配合起來,就很順眼而適口了。宴席中間幾輪工夫茶,和最後半碗白糜,幾色小菜,腹實而意滿。恐怕是世界筵席所無而潮州菜所特有。這就是名廚巧匠之功力。”

二、冷盤也是農副產品

潮州筵席第一道冷菜,是四色拼盤。婚宴要白斬全雞。其他宴度用滷鵝,尤其是鵝頭、鵝腳、鵝翅、鵝腸、鵝腱。加上豬頭粽、開心果、海蜇皮之類。

潮汕民間盛行多種崇拜。一年中,神誕、慶典、歲時節日、迎神賽會,各種祭祀特別多。這些祭祀活動,鵝和雞往往是主角。看看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五月十三日“關爺生”,人人擔著甜粿、滷鵝去廟祀,便明白幾分。商家拜財神爺,居民送神施孤掃墓祭祖,哪一樣都少不了鵝。農家戶戶自養自宰自烹調,或請滷鵝店加工。城鎮埠市人家只能去買,請專門從事此行業的人上門服務,或鹵熟送來。滷鵝在潮汕民眾基礎就是如此深厚。[]

為何潮汕人那樣喜歡愛鵝?這不得從古婚俗談起。古人婚嫁中有所謂“奠雁禮”,即聘禮中有一對鵝,用以代雁。這無非意味著,雁飛行齊一有序,往來不失其節,終身不再偶,是一種貞禽,大家取其好意頭。潮汕人不行“奠雁禮”已久,但對鵝的感情始終不變。至於雞,潮汕人雖不像香港人、廣州人那般情有獨鍾,但是祭祀所需,因為雞是“鳳”,“雞仔細細是頭牲。”就是說,一副“五牲”或“三牲”,雞是領頭之物。年尾送灶,大閹雞更必不可少。

和民俗賽會中的“賽大豬”促進了農村養豬業的發展一樣,潮汕的養鵝養雞業也跟著起步,並且培育出每隻達三十斤的月浦獅頭鵝。潮汕獨有的滷鵝,在全面開花之中,湧現了一枝獨秀的能手。澄海蓮陽的“貢咕鵝”,以其爛、鹹、香的特色而揚名海內外。由於逐漸缺少條件,農民已普遍不再養鵝,變成由部分人專業飼養,如外砂五香溪。桑浦山下的“賴厝”,是滷鵝專業村,全村七成以上的人家從事滷鵝行業,產品源源運往各市場。

於是,滷鵝的白切雞成了兩道潮汕名菜,上了拼盤的中心。至於澄海著名小食豬頭粽,也是利用豬頭皮加工精製而成,是農副產品的再加工。

三、接連的歲時民俗,促進潮汕小食的湧現往昔的潮汕人,平時是不做粿的,只有到了年節才做特做。做粿和繡花一樣,幾乎成潮汕女人的專工,不會這兩項,就不算正宗潮汕女人。有句俗語:“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潮汕男人做粿,是在家庭之外。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