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徽菜的起源與發展

菜菜系又稱"徽幫"、"安徽風味",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原是徽州山區的地方風味。由於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

徽菜的形成、發展與微商的興起、發跡有著密切關係,徽商史稱"新安大賈",起於東晉,唐宋時期日漸發達,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黃金時代。其時,徽州營商人數之多,活動範圍之廣,資本之雄厚,皆居當時商團之前列。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就是當時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經營的商棧、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居歙州城的一半,號稱"祝羊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揚州著名商賈約80人,其中徽商就占60之多:十大鹽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愛家鄉風味,其飲饌之豐盛,筵席之豪華,對徽萊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說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明清時期,徽商在揚州、上海、武漢盛極一時,上海的徽菜館一度曾達500餘家,到抗日戰爭初期,上海的徽菜菜館仍有130餘家,武漢也有40餘家。有趣的是據《老上海》資料稱1925年前後,"瀘上菜館初唯有徽州、蘇州,後乃有金陵、揚州、鎮江褚館",而所謂的"蘇州"亦指原在姑蘇的徽商邰之望、邰家烈遷移到滬開設的天福園、九華園、鼎半園等菜館。可見徽菜在進入上海市場方面,是先領風騷了。在武漢,徽菜館的發展也很迅速,據曾覺生在《解放前武漢的徽商與徽幫》一文中介紹:直至解放後,武漢的徽菜館仍居飲食市場的首要地位:"可以說是武漢酒菜業中最大的一幫……為人們所歡迎、所光顧”。

在漫長的歲月里,經過歷代名廚的辛勤創造、兼收並蓄,特別是解放以後,省內名廚的交流切磋、繼承發展,徽菜已逐漸從徽州地區的山鄉風味脫穎而出,如今已集中了安徽各地的風味特邑、名饌佳肴,逐步形成了一個雅俗共賞、南北鹹宜、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