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之五十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