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讀後感(共4篇)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非常精彩的書,那就是《三國演義》,我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吧!

這本書的文學可是不得了啊,它是一部跨度近一個世紀的著作,其中生動的展現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而且細緻的描繪了以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藝術形象,所以,幾百年來,《三國演義》一書廣泛流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他擁有極頂的智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草船借箭一篇中,由於大戰在即,而蜀軍缺少武器——利箭,一時又造不出很多來,所以諸葛亮想出了絕世秒招,趁著夜色和大霧,指揮20多條船,穿上排滿稻草人,敲鑼打鼓假裝攻打曹軍,曹軍中計,只敢放箭拒敵不敢近戰,諸葛亮輕輕鬆鬆就收到了曹軍“送”的十幾萬支箭,難怪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還喜歡趙雲,在書中,劉備的家小正處於危難之時,是趙雲捨命冒著重重危險把劉備的兒子阿斗救了出來,足以證明趙雲是一個忠心耿耿的戰將。在這裡,我得批評張飛喝酒了,他因此被別人乘機暗下毒手,還覺得關羽也不應該驕傲,被敵人設下圈套丟了性命,我想學習諸葛亮那樣的知識淵博、神機妙算,當然,首先就是要好好學習才可以,還有就是要愛好廣泛,掌握好了知識本領,將來為國效力。

這就是我讀《三國演義》有感,謝謝聽賞。

《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三國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在閱讀《三國演義》時,我與作者羅貫中一樣,都是“親劉貶曹”。所以曾經也為蜀國後主劉禪的昏庸深惡痛疾。他親近宦官,被俘虜後又樂不思蜀,實在讓人覺得痛心。但我在重溫此書時,卻發現,作為蜀漢頂樑柱的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因受先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在人才培養方面,諸葛亮還是有不足之處。

其實劉禪17歲登基時,便展現出了他的英明之處。劉備初亡,魏國趁機派兵攻打蜀國,此時劉禪並不是急急忙忙地去找相父,而是:引多官入宮,啟奏皇太后“,見到諸葛亮後,並不是心急火燎地詢問退敵之策,而是徐徐說道:“丞相安樂否?”言語中暗有責備之意。這樣的從容有分寸,與之後的軟弱無能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諸葛亮能從一開始就精心指導,他本來是可成為一代明君的。

諸葛亮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從全局謀劃到具體指揮,從糧草的籌集和調運,功過賞罰甚至杖責二十都要親自查看。如此包攬一切事物導致了身邊的年輕人缺少鍛鍊機會。如馬謖就因此痛失街亭,而劉禪則一手導致蜀漢滅亡。

我覺得諸葛亮大可給劉禪發揮才能的空間,應該把大權逐漸交還給他。而且諸葛亮曾經在一封奏摺上說劉禪“不識朱紫”,而且從《出師表》中也可看出諸葛亮對劉禪智商的貶低。像諸葛亮這般不給孩子實踐機會,而且還不停打擊其自信心,那孩子才會自暴自棄,沒有出息。此外,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曾一度拒絕給他立祠堂,後又廢除丞相制,可見他對相父的不滿之情。

“接聽相父處置”的危害性很大,在育才的過程中往往阻礙了被教育對象的先天才智,埋沒了他們自身的能量。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說白了就是思想品質的教育,應該讓孩子走向社會,而“皆聽”在當今親職教育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家長們包辦孩子一切的事物,不給孩子們自主發展的空間。而且當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時,家長往往會顯得不屑一顧,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且我們和其他人還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如此打擊我們的自信心,也導致了如今內向的孩子特別多。如何走出這些誤區,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去實踐。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三國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三國演義》,為我們刻畫了性情各異的歷史人物:神勇無比的趙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詭詐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細的張飛,情深義重的關羽,以及謙遜親民的劉備。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曉歷史,後占未知。空城計、草船借箭等,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他死後,還用計下退了司馬懿,正所謂“死諸葛亮嚇退活司馬懿”。曹操,我卻不太喜歡。尤其是他為了自己的面子殺了楊修、孔融、華佗。尤其是華佗的被殺,使我國失去了非常寶貴的醫療技術。我也不太喜歡張飛,雖然他很重義氣,而且還粗中有細,但他性情爆燥、喜歡酗酒,而且還經常打罵士兵,最後也因此腦袋搬家。

群雄紛爭,逐鹿中原,充滿豪邁,也造就了英雄。但老百姓卻因戰爭生活朝不保夕,使我更加珍惜我們現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後感開頭與結尾

·名著《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三國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讀了《三國演義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蜀國的軍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知識淵博,為蜀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蜀國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從《草船借箭》這一章就能充分體現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知識。由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準備找個藉口殺了他,於是命令諸葛亮十天內必須造出十萬支箭。可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就行了!到了第三天,他趁江面霧氣濃密,對面不相見,他督促二十條船,當夜五更時分船已接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命令船隻頭向西尾朝東一字排開,原來他早料到曹操在霧下必不敢出。曹兵正在睡覺時,忽聽鼓聲震天,就命令水陸兩寨一萬多個弓箭手一起放箭,江面上萬箭齊發,全射在稻草人身上,不一會他們的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足有十萬多支,他這才命令船調個頭,又叫船上士兵高喊:“謝謝丞相送箭。”曹軍這才恍然大悟。魯肅見到周渝把諸葛亮借箭的經過告訴了周瑜。周瑜聽後大驚,重重地嘆了口氣,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啊!”

故事講完了,你覺得諸葛亮的才智過人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這樣一番精闢又言簡意賅的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小夥伴們讀了,是不是也超級佩服諸葛亮的絕頂學識跟無雙智慧呢?只可惜了這人間奇才的“臥龍”先生,為了蜀國是那樣地勞心勞力,鞠躬盡瘁!到最後卻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啊!也許還是老媽說得對,諸葛亮真的應該投奔曹操的,這樣說不定不會讓人感到那么遺憾了!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小夥伴們一定要讀一讀。因為書本會向你講述曾經的驚心動魄,曾經的風雲際會;曾經的刀光劍影,曾經的鼓角爭鳴;更會在你面前展現一部充滿傳奇色調的精彩三國!抽空一定要看呀,我還等著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雖然原版的《三國演義》我還沒看過,但開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簡直如雷貫耳啊!因為書本上的歷史不就是照著這個軌跡走的嗎!春秋戰國,諸侯混戰,好不容易有了秦漢的統一,可是還沒有統一的太久,中國又分成了魏,蜀,吳三國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此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對策”。這個天下三分的對策可不是諸葛亮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空想出來的。史書上說劉備請教諸葛亮,而諸葛亮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以及對當時局勢敏銳深刻的洞察力,和對各方軍隊政權了解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才定下的天下三分這一說!諸葛亮當時對劉備坦言:“曹操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他自己又很有軍事才能,可謂占著天時;東吳的孫權,憑藉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可謂占著地利;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戰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老百姓肯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如果這一說,所以老媽讓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計。也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過全篇的《三國演義》,反正羅貫中的那部版本我還沒有讀過,我看的是注音連環畫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什麼定三分隆中對策,什麼諸葛亮舌戰群儒,什麼周公瑾火燒赤壁,什麼關雲長水淹七軍,什麼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因為小說添加了許多奇幻元素,又採用虛實誇張的描寫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創作,所以比真實的歷史有看頭的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字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世人都說曹操乃一代梟雄!可是只一個梟雄,怎么能寫出如此即瀟灑肆意又豪放不羈的詩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而那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級軟弱無能的劉玄德呢?每每說到此,老媽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媽不止一次鬱悶地說劉備除了一個漢朝正統的劉姓外,其餘比之曹操,孫權皆不如!若是諸葛亮當時投了曹操,早統一全天下了!什麼三國,什麼兩晉南北朝統統靠邊站啊!

關於三國志的讀後感700字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700字
《三國演義》之《火燒連營》有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
四大名著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高中暑假讀後感範文精選:《三國演義》
《三國志》讀後感900字
讀後感作文300字: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篇)
讀後感4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