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2024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問題

談談對通脹緊縮的理解

 

通貨緊縮並不一定是壞事。由供給變化引發的通縮是“好”的通縮,由需求衝擊引發的通縮則是“壞”的。在供給和需求的衝擊共同作用下,中國在XX年上半年將出現通縮,其中好的成分多於壞的,但仍需要強有力的、未雨綢繆的政策,以防止“好”的通縮逆轉為“壞”的。

通貨緊縮的發生和持續由一系列因素引發,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一個經濟體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時,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如果總需求遭受巨大的負面衝擊,通貨緊縮就會隨著價格下跌和產出減少而發生。這是“壞”的通貨緊縮,它引起嚴重的周期性衰退、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以及過分緊縮的政策。這種影響將通過信心和降價預期的惡化不斷增強,加劇最初的衝擊。

與需求衝擊相對應的是積極的供給衝擊,它把總供給曲線推高,這樣也會導致價格下降,但產出更高。這種類型的通貨緊縮是“好”的,它可能由各種因素導致,這些因素包括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導致的貿易條件改善,或是對政治經濟長期穩定的預期增強等等。

必須指出,無論怎樣,一旦價格開始下降,通貨緊縮的不利影響就會增加,即便它一開始是由正面的供給衝擊觸發。

談談你對改革開放意義與作用的理解

 

改革開放 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內在統一。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對外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鄧小平在1991年8月20日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進一步告誡大家,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萬學金路公務員李祖華指出,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談談你對農村戶籍制度改革的理解

農村戶籍制度 即農村戶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所轄區域農村居民的基本狀況進行登記(包括常住人口登記、暫住人口登記、出生登記、死亡登記、遷移登記、變更更正登記等)並進行管理的一項行政管理制度。我國的農村戶籍制度古已有之。目前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戶籍制度是在計畫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它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作出了貢獻,但也有歷史的局限。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認為主要表現在:剝奪了農民平等分配國家資源的機會;限制了農民進城創業,阻礙了農民增收致富;使農民的就業選擇空間受到嚴重限制;阻礙了農民素質提高,導致其“能力”或人力資本的困貧。因此,應該在堅持以人為本和公平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我國農村戶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二元結構的農村戶籍制度以及附加在其上的各種限制性制度,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闢道路。

 

談談你對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理解

國家核心競爭力 由國家經濟實力、企業管理和科學技術三大要素構成。國家經濟實力是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資、儲蓄、最終需求、產業運營、生活成本和潛在發展的經濟運行能力。萬學金路公務員趙同勤認為,企業管理和科學技術兩大要素是對國家經濟實力要素的直接支持,體現深層的競爭實力、創新基礎和發展動力。核心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共同構成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指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勝機的超常發展能力,主要由獨有的創新能力,以及實現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質規模和制度性環境構成。簡言之,人才、創新、制度三項基本元素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

談談你對創新型國家的理解

創新型國家 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主要表現為: 整個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產業的國際技術競爭力較強,投入產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和國家的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根據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不同方式,世界上的國家可分為三類: 資源型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依附型國家,主要依附於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創新型國家,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認為,作為創新型國家,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1) 創新投入高,國家的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3) 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4) 創新產出高,是否擁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區分創新型國家與非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誌。人們往往用相關創新投入和產出的指標從一個側面來衡量國家的創新程度,一般來說,創新型國家的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逐步成為創新型國家。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如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之路,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以xx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全面判斷我國戰略需求,把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是: 到2024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談談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關係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欀泄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方針。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一切”的觀點的延伸與發展。鄧小平倡導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思想的豐富和發展。XX年11月中共xx大報告第一次系統提出。尊重勞動是基礎和根本。勞動是人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勞動創造了世界,甚至創造了人類本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與尊重勞動具有內在的、本質上的一致性,是尊重勞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現代社會勞動的必然要求。勞動貴在創造,沒有創造,勞動只能是簡單的重複。創造也離不開勞動,沒有勞動,創造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尊重勞動和尊重創造,離不開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萬學金路公務員李祖華說,《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 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這對引領社會風尚的主流價值導向,進一步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談談你對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理解

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欀泄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在強調“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時明確指出: 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既要鼓勵先進又要照顧多數,既要統一思想又要尊重差異,既要解決思想問題又要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以人為本。萬學金路公務員戴曉東認為,尊重人,就是確立民眾的主體地位,平等地對待民眾,尊重民眾的人格和權利,以民主協商、討論交流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理解人,就是體察民眾情緒,傾注誠摯情感理解民眾的處境,理解民眾的要求和困難;關心人,就是心裡裝著民眾,眼睛看著民眾,把民眾的事常放在心上,關心民眾的工作和生活,滿腔熱忱地解決民眾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之以愛。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關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

談談你對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理解

民主選舉,是指人民根據自己的意願,按照法定形式,選定國家各級代表機關的代表和某些國家公職人員的行為,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兩種,是人民行使和實現其基本政治權利的一種方式。萬學金路公務員趙同勤指出,民主決策,指在決策的規則和程式方面,保證廣泛的人民參與,傾聽意見並集中民智,使決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學的基礎之上。民主管理,指人民作為政治主體參加國家事務和企事業的管理,行使憲法賦予的各項權利並承擔憲法賦予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基層社會的自治中,管理更是人民的直接行為,是人民民主的實體。民主監督,指人民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力,對國家各級代表機關和公職人員進行監督,以糾正各種違法行為,分為執政黨的黨內監督,其他黨派的黨際監督,人民代表的監督,人民輿論的監督和人民個體的監督等。是人民民主的保障。

談談你對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理解

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重要任務,全面提高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決策科學化指在科學的決策思想指導下,按照科學的決策規律,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式,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進行決策;決策民主化指在決策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按照民主程式進行決策。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密切相關。

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萬學金路公務員戴曉東指出,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徵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要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對同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擴大人民民眾的參與度。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有組織地廣泛聯繫專家學者,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諮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

談談對擴大公民知情權意義的理解

知情權是公民的一項政治權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知道國家的活動、了解國家事務的權利。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依法向公民及社會公眾公開自己活動的義務,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延伸,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知情權是符合人的社會性的一種權利。公民作為社會的成員,有權知道整個社會所發生的、他所感興趣的問題和情況,有權了解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現代社會的複雜化和信息化決定了信息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就要求社會和政府必須為公民提供信息和檔案服務,建立各種信息系統以滿足公民的需要。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知情權具有一定成分的民事權利性質,尤其是其中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更是公民作為民事主體不可缺少的民事權利。知情權從法的角度體現了文明社會的人對信息關係的一種深刻認同。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人們需要在信息中獲得發展自己的機會,對信息的需求更為迫切,這樣就使得知情權的實現變得十分重要。公民知情權也是一種經濟權利、發展權利。知情權的這些方面決定了它既具有公權利的屬性,又具有私權利的特徵,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寬泛的概念。公民的知情權是一項具有綜合性質的人權。

談談對群體性事件特徵理解

群體性事件櫩贍芤發危害社會治安的非法集體活動。一種危機性社會事件。緣於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民眾個體或團體、組織,在利益受損或不能得到滿足並受到策動後,採取非法集會、遊行,集體上訪、靜坐請願,或集體罷課、罷市、罷工,集體圍攻衝擊黨政機關、重點建設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導致集體阻斷交通,集體械鬥甚至集體打、砸、燒、殺、搶。萬學金路公務員趙同勤認為,具體特徵是: (1) 有一定數量和規模;(2) 涉及的部門行業多,主體成分多元化;(3) 城鄉群體性事件的指向對象不同,維權內容不同;(4) 表現方式激烈,內部矛盾對抗化;(5) 組織程度高,經濟矛盾趨向政治化;(6) 各種矛盾相互交織,處置難度加大。是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種社會矛盾的綜合反映;一種不利於社會和諧的社會現象。絕大多數的群體性事件都同社會弱勢群體有著直接的關係,而且越是嚴重的群體性事件,其相關性越強。表現為: 參與主體大部分是社會弱勢群體;大多緣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數量的日益增多與社會弱勢群體弱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密切相關。中共xx屆六中全會提出: 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民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你認為關注民生的重點有那些

 

民生就是發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問題不僅事關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響到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的大局。解決民生問題,是社會進步和政權興替的關鍵、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xxXX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統籌兼顧,關注民生”。萬學金路公務員李祖華認為,在此基礎上, “xx” 規劃綱要將影響國民生活的八個方面確定為約束性“民生指標”,重點是: (1) 重民生,實現社會充分就業;(2) 保民生,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3) 安民生,著力營造安全的社會環境,建立突發性災害事件的預防處置應急機制;(4) 強民生,把握好人才培養、吸引、留住、用好等關鍵環節,創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最佳化人才隊伍和人才結構;(5) 和民生,達到社會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共xx屆六中全會提出: 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

談談你對人文關懷的理解

 

人文關懷欀泄彩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的途徑之一。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格、人的價值、人的命運和尊嚴的關切,對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地位、人的進步需求、生活條件保障的關注,以及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一詞出自《易•賁》,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中表現。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宗旨在於“助人自助”,自覺地對生存環境和主體自身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選擇權利,達到自我完善境界。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認為,源於西方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所包含的內涵有: (1) 對民眾的博大的愛、深刻的理解和無私的付出;(2) 對人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呵護;(3) 對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性的深切關懷,對人的情感、意志和價值的尊重;(4) 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5) 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保護,對人格的尊重與重視等。現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在強調國家公共利益的同時,同樣應當重視和關心個人的價值和利益及個人的苦難和困境。中共xx屆六中全會提出: 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談談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生態文明櫣鬩逯溉死轡拿鞣⒄溝囊桓黿錐危是繼工業文明之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狹義則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性狀,相對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而言。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在探索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是人類構建生態文明的綱領性檔案;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是人類在構建生態文明過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生態文明”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以“生態平衡”為核心,以“代際公正”為原則,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包括: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發展環保工業,實施循環經濟,生產綠色產品,建設生態文化、培養人們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人類選擇“生態文明”,是基於對傳統工業化的反思,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生態文明”已是刻不容緩。中共xx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共xx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檔案。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相互促進,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統一整體。

 

談談你對新型工業化道路特徵的理解

 

新型工業化道路欀泄彩六大確定的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信息化是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雖然生產力獲得較大發展,創造了巨大財富,但對資源環境不合理開發和使用,也使發展付出沉重代價。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走這種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往往經歷犧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階段,而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則立足於城鄉共同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相互協調。四是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傳統的工業化往往是用技術和資本代替勞動,而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是正確選擇。萬學金路公務員李祖華認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在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發展、改善和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同保障勞動者就業有機結合。

以“以人為本”為題演講

以人為本櫩蒲х⒄構鄣暮誦摹v敢勻宋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xx在中共xx大報告中指出: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是對以神為本和以物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質上體現著對人的生存境況的關懷,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的作用的重視。由於人可從社會和個人兩方面理解,故以人為本的觀念兼含有以社會的人或作為群體的人為本位和以個體的人為本位兩重含義。馬克思主義傾向於從人的社會關係和人的群體去理解人。馬克思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以全人類的解放為奮鬥目標。他批判地繼承、發展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尤其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人民民眾的勞動實踐為基礎,把抽象的、孤立的、非歷史的人科學地還原為具體的、社會的、歷史的人。萬學金路公務員戴曉東指出,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而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因而,作為以生產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理念的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中共xx屆三中全會提出: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xx大又確定“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談談你對又好又快發展的理解

又好又快發展櫶逑摯蒲х⒄構郾局室求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又好又快發展要求在經濟發展中把質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求得發展的速度。“快”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強調,“好”是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以“快”為主,“快”在“好”之前。依據“又快又好發展”要求,中國經濟從1990年至XX年平均增速9.7%,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XX年的第4位。近3年來,增長又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經濟速度。但也為多年來的“粗放型”快速增長方式付出了代價。能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好”字上做文章已成為當務之急。xxXX年1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徵求對經濟工作意見建議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XX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xx在中共xx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巨觀調控體系。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從“又快又好發展”調整為 “又好又快發展”;把原來的“經濟成長方式”改提為“經濟發展方式”,由強調發展的速度到注重發展的效益和增長的質量,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大轉變。發展速度應當是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民眾得到實惠的速度;是資源消耗比較少、環境得到保護的速度;是經濟波動比較小、增長得以持續的速度。我們既要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堅持好中求快,注重最佳化結構,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又好又快發展,是今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