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飛的天空

牐犉咴鋁骰鸕娜兆櫻驕陽似火,海風陣陣,海岸藍色的天空中,鳶飛鶯舞,五彩繽紛。八大峽公園裡,柳枝輕搖,花艷吐芳,坐在樹蔭下的草坪上,仰望藍天,漫天的風箏迎風招展,絢麗多姿,一隻只精巧的紙鳶,在放箏人的牽動下,或上下騰空翻飛,或乘風扶搖直上,有雙聯宮燈、蝴蝶、八卦、美人魚、鯰魚、京劇臉譜、幾何圖案,長龍、鷹、飛機、筒式立體形金魚和飛燕,等等,將天空幻化成美麗動人的童話世界。
牐犠犯朔源,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墨翟是山東人,住在青州一帶。當時他花了三年時間造了一隻木鳥,但只飛翔了一天就壞了。不過,這隻木鳥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古時候,古人就是這樣“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濰坊是中國的風箏之鄉,也是每年的國際風箏節固定舉辦地。在風箏節里,我參加過濰紡的風箏節,除了傳統的蜈蚣風箏等一系列各種風箏放飛表演外,最吸引人的眼球的還有神態各異的人物風箏。其中“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就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成風箏,近看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依然是威風凜凜,猶如天兵天將下到人間……
牐犉涫擔風箏的名稱很多,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都有著不同的稱謂。中國古代的風箏,用木、竹製作,故叫木鳶,後用紙糊又稱為紙鳶,風箏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所以風箏又叫風鳶、風鶯或飛鳶,五代後定名風箏,而且一直沿襲下來,尤其是清代至今,風箏一詞取代了所有的稱號,成為現在的名字。風箏是用線牽引、控制並藉助風力在空中飛行的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社會娛樂和健身作用的人造物體。在這個廣場上放的風箏,有許多是放箏人自己裱糊製作的。一位臉色黝黑身體健壯的風箏放飛兼製作人說,製作一隻風箏,一般要經過設計、選料、整形、綁紮骨架、裱糊、裁剪、繪畫、裝配、拴腳線、試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藝過程可概括為扎、糊、繪、放四個部分。
牐犚淮撾液團笥雅狼嗟荷劍在北炮台的山頭空地上觀賞在空中飛翔的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風箏,一位60多歲的放箏人告訴我們,風箏的綁紮講究對稱,裱糊追求平整,並要注重其色彩與描繪,色的分類,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用法。例如,風箏愛好者要設計—種金魚風箏,首先,要根據它的外形選擇風箏的形式,由於金魚接近於橢圓形,與現有的軟翅風箏近似,因此,在結構和性能上,就可充分運用扎制傳統的軟木人物風箏的經驗。頓了一頓,他又詼諧深情地說,扎風箏也像經營愛情,只要你用心,觀察細微,體貼入微,就能水到渠成,功到垂成,綁紮出溢滿情感、充滿靈秀的好風箏來。所以,風箏里沁透著制箏人的愛意與心血。
牐牬送猓放風箏最關鍵的,首先要巧妙地拴好中線。我和朋友在廣場上看放箏人在試放一隻剛做好的大型紅藍白相間的立體幾何風箏,下面有五條也是紅藍白相間的長長尾巴,有四五斤重,他們正在吊中線,一共吊了五根來保持平衡。放箏人說,中線俗稱提線、定線或腳線,有多種叫法。中線拴得好,角度對,風箏就起飛得好;相反,就不容易起飛或不穩定。拴中線,一是為確定風箏迎風面與風力的角度,以產生足夠的升力,使幾箏便於起飛;二是通過中線來保持風箏在空中的平衡一穩定。有人高舉著風箏,有人抓著線軸飛快地往前跑,跑了一段後,便大喝一聲:“放!”同伴鬆開手,風箏就搖搖晃晃地往上飛,但卻好像喝醉了酒似的東倒西歪,突然,一陣兒風吹過,風箏跌跌撞撞地墜落下來。經過反覆放飛,他們的幾何風箏終於晃晃蕩盪地升上天空,可能是吊線還有問題,上天的風箏左右俯衝,十分不穩,一陣強風吹來,本來就飛得不穩的風箏一頭載了下來。放箏人趕緊衝上去,又忙不迭地調整吊線,直到他們費盡心血的風箏再次乘風飛上藍天,很平穩地自由自在在遼闊的天穹翱翔,馳騁,就像被征服的的駿馬,天隨我意,天馬行空,任意賓士,自有方圓。

※本文作者: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