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之戀 我喜歡...



喜歡“青須蒼蒼”獨木也成林的榕樹。廈門有無數這類幾百年乃至上千年樹齡的榕樹,分散在古居村落和改造後的新舍道旁,好似慈眉善目的老人呵護著幼小的兒孫;喜歡漫步在滿山簇簇的相思樹叢里,觀賞巨石的千奇百怪,同時也讓心境再次陶醉在過往的深情厚意之中。

喜歡在空氣清新的街道上慢跑,不盡的海風徐徐地吹拂。

……

這裡是風調雨順之域,更是山水靈秀之隅。

乘飛機進進出出廈門的時候,總喜歡貼著窗戶從空中鳥瞰廈門。群山圍護之中是海,海之中央是這翡翠之島。風水學裡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山環可藏風,水抱可攬氣。廈門被風水學高士測定為“龍首含珠”之地。

戴雲山脈有如一條巨大的青龍從北域匍匐而來,恰好似廈門島被含在了這“青龍”張開的嘴裡。“龍口”右側是樟州半島,可比喻為龍的上顎,島上聳立著白石耀眼的南泰武。左側有翔安半島和大小金門島,可比喻青龍的下顎,東泰武聳立在金門島上。嘉禾山脈橫縱在廈門島內南側的臨海處,天然而成入海口的屏障,也好似“龍口裡的那排門牙”。而九龍江水流則好似青龍咽喉里伸出的長長的舌頭,將這翡翠之島輕輕地圈圍在一汪內海的央中。這便是一幅天成自然的“龍首含珠”之像,是“藏風聚氣”的佳境。


不知廈門有居民的歷史遠自何時。宋朝軍隊駐紮這鷺島的時候,因見島內有嘉禾阡陌,故取“嘉禾里”而名之。人們如此稱謂“廈門”是源自明朝軍隊在島上駐紮並築城來防禦倭寇沿九龍江而上侵擾閩南地域的百姓,同時也作為收復台灣島的基地。於是,古代閩南百姓將這島嶼內的城池尊稱為“廈門”,意寓“大廈之門”之意。據說這“廈”字取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的“廈”字。

閒暇里,喜歡登臨到樓閣的天台之上或山巒之巔或乘著木船在大海里觀望廈門沉浮在霧海茫茫里顯現“廣廈千萬”的景觀和感悟“藏風聚氣”的意境。北域群山時而一派雲蒸霧繚的景象,時而又見天公在青山之上築起另一脈白色山巒。風和日麗里,山色青黛,常見雁陣頻繁地往返於群山深處和海天一色里,白鷺穿梭在海域內島嶼之間。我喜歡看白雲緊貼著嘉禾山脈悠悠地從南國飄浮而入,爾後又浩浩蕩蕩往北域群山之中開拔而去;喜歡觀賞傍晚時分白鷺伴著海面歸航的汽笛和船公的號子翩遷起舞在晚霞里,頑皮地調戲著折騰一天后疲憊地行走在西山之上的夕陽。夕陽此時總是懶得搭理便連頭帶腳扎進南來北往的霞雲錦被裡開始了一夜酣酣的入睡。

故而有人詠頌出:落霞與孤鷺齊飛,夕陽共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鷺島之濱;雁陣牽魂,聲斷金門之浦。

這裡也是“正簡流風,紫陽過化,海濱鄒魯,文教昌明”的詩書禮儀之郡和人傑親善之邦。

相比較有別於他域之處,廈門的閩南文化則是以純正的朱子理學和佛學作為其文化底蘊,是真真實實地根植在了平常百姓家,並被世世代代傳承著而深刻地影響著廈門人日常的勞作思維和言行。這種文化因而也是廈門的母體文化,是真正被朱子《大學》教化過的,被佛學沐浴和剃度過的。故而千百年來因這大道文化的沐浴教化和山水靈秀的造化,其森林樹木根深葉茂乃至上千年仍依舊鬱鬱蔥蔥,其建築和家居簡樸而高雅舒適,其子民樸實親善而傑出。

閩南廈門家家戶戶有設神龕的傳統。古代時期人們在家增設神龕的意義是稍稍有別於現代人主要因拜金思想作祟而設定神龕以奢求神靈庇護。閩南古人設神龕的原本目的是想將各種古代聖賢的教導從廟宇中請入家中並虛擬地濃縮在這一小小的木龕里,以供居家大小自施以日常道德的教化,用以反觀自修,克己復禮,用以防止人心對忠孝義禮的迷失。

※本文作者: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