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田園詩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記並詩》之中。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跡。但它的產生,不僅僅是對孔子、老子思想的簡單複製,而具有時代特徵。天堂的影子在人間,“桃花源”的設計正表明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苦難,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理想社會的願望。東晉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離鄉,逃避山林。陶淵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農村各層人民長期相處,休戚與共,有著密切的交往和真摯的感情,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美好願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詩人在這基礎上,設計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但是,桃源理想在當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徑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裡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

田園詩反映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徵,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我們從他的飄逸灑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創痛。“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表明他對世事並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隱,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們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後面的深刻意蘊。

4  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藝術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4.1清新的筆法。這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型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於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採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與“悠然”不相應了。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這類筆法在陶詩中不勝枚舉。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之一),隨意拈來,即成佳句,耐人尋味。

4.2細膩的描寫。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我們看他的詩: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歸園田居》之五)

詩中的意思是:扶著拐杖,從崎嶇彎曲的山間小路回來,先在山澗小溪中洗一洗走得發燙的腳。然後斟滿一壺酒,宰殺一隻雞,請來鄰居,痛飲幾杯。太陽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這首詩展示了濃厚的生活情調,表現了陶源明對田園美和田園生活的敏銳觀察力。他善於挑選富有詩意的題材,並通過細膩的描寫,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