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開創了田園詩

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隱逸詩人之宗”。他從小“好讀書,不求甚解”;他有濟蒼生,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卻有因不肯為“鄉里小兒”折腰而“歸去來”,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他生性疏懶、嗜酒成癖,但又常常無錢買酒,於是便有了“我醉欲眠”、“淵明漉酒”、“白衣送酒”等佳話;他的詩文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但在唐宋之後,卻受到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青年時代

陶淵明 (公元365一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是當時很有權勢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也做過安城太守。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之女,外祖父孟嘉對陶淵明的影響很大。
陶淵明八歲喪父,家道更為衰落,與母親和五歲的妹妹相依為命。雖然生活很貧苦,但因家教優良,他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讀了許多書,包括 《老子》、《莊子》、"六經",以及文、史、神話、小說等等。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曾把自己描繪為 "閒靜少言,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從讀書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但是他讀書並不是字斟句酌,而是 "不求甚解",以期與古人心靈某合。
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曾有過遠大的志向,他曾回憶道: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
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在《擬古》詩其二中,詩人又特別讚揚田疇:"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田疇的主要功績是協助曹操平定鳥丸,陶淵明對他深懷敬佩之情。
 
二、 辭官還鄉

陶淵明早年沒有做官,二十九歲時,因為親人衰老、家道貧困的緣故,他出仕做祭酒,由於不能忍受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沒過幾天便辭職不幹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 "辭不就",在柴桑過起了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七年之後,陶淵明又出任桓玄鎮軍的參軍。母親去世後,他辭官奔喪,守制兩年。
有一次,他對親戚朋友說:"我想過恬淡自娛的生活,現在我出去做官,為隱居積攢一些衣食之資,不知可以嗎?"當權者聽說後,馬上派他去做彭澤縣令。縣裡撥給他幾畝公田,他全部用來種植釀酒用的秫谷,說:"能讓我每天有酒喝就夠了!"妻子不同意他這么做,於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種植粳稻米,另外一半仍種植秫谷。
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沒多長時間,有一天,潯陽郡郡守派一個督郵到縣裡視察,縣吏告訴他:"您應該穿好衣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陶淵明聽後,嘆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鄉里小兒卑躬屈膝?"當天便辭了彭澤縣令這個職務,回歸故鄉。
陶淵明只當了八十五天的彭澤縣令,從此就沒有再做官,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三、桃花源

陶淵明四次辭官,最終選擇歸隱,這一方面是他愛好自然的天性所驅使,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讓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陶淵明從小就喜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的田園生活。他有“少無道俗韻,性本愛丘山”、“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等詩句,可見,陶淵明在正式辭官歸隱之前,心中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強烈地呼喚他 "歸去來"。當他由於公事奔波忙碌時,這個聲音在呼喚;當他沉思某想之際,這個聲音也在呼喚。最後,他終於實現了歸隱田園的鳳願。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歸隱的主要原因,而客觀原因則在於,他對當時動亂污濁的社會很不滿。他所處的社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詩人在《感士不遇賦》的序言中說: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已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晤有 。安歸'之嘆,三間發 。已矣'之哀。悲夫!寓開百年,且瞬息已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屢伸而不能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