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開創了田園詩


為了更好地進行農耕,詩人還和村中的農民交往、聊天、請教經驗。《歸園田居·其二》寫道:"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我麻日己長,我土日己廣,常恐霜霹至,零落如草莽。"除了與鄰居們討論農耕,詩人還願意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種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移居·其二》)的生活,讓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飲酒是陶淵明最大的嗜好。他不僅一天都離不開酒,而且他的詩文中,兒乎篇篇都有酒,他甚至還專門寫了二十首《飲酒》詩。如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歸園田居·其五》),"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雜詩十二首·其二》)等等。
陶淵明嗜酒成癖,世人皆知。江州刺史王弘久慕其名,千方百計地想要結識他,卻總也請不到他。有一次,陶淵明去廬山遊玩,王弘知道後,便請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在半道里備下酒宴邀請他。陶淵明當時正患腳病,王弘便讓他的下屬和兩個兒子用肩輿抬著他。他們正在路上走時,遇見了龐通之,陶淵明欣然下輿,和老朋友推杯換盞。一會兒王弘來了,陶淵明很歡迎他,兩人相處得很好,後來成了好朋友。

還有一個叫顏延之的人,在潯陽時,與陶淵明有很深的交情。後來,顏延之做了始安郡,他每次路過悍陽時,都要到陶淵明家申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得酪盯大醉,常常耽誤公事。
有一次,顏延之在臨走的時候,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陶淵明把這些錢全都拿到酒館裡去,以便可以隨時取酒。
有一年重陽佳節,陶淵明已經九天九夜滴酒未沾了,於是就到屋外的菊花叢中呆坐著,摘菊盈把,品其芬芳,以此來消解無酒可飲的痛苦。陶淵明偶一抬頭,遙望遠處,看見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吏走過來,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來給他送酒,不禁心花怒放,歡喜異常。陶淵明取過酒來,一口氣把酒喝完,大醉而歸。
陶淵明性格寬厚,只要家裡有酒,拜訪他的人無論貴賤,他都會拿出酒與客人開懷暢飲。如果他先喝醉了,他就會告訴客人:"我醉了,想睡覺了,你可以離開了!"由此可見陶淵明的率直和自然。有時,在酒釀熟時,陶淵明會解下頭下的葛布漉酒,即給酒過濾。過濾完畢後,他就重新把葛布戴回頭上去,後來人們就用"淵明漉酒"、“漉酒葛巾” 來形容嗜酒之深或超脫率真的氣度。此外,陶淵明雖然對音律一竅不通,但卻有一張無弦琴,每當喝到興頭上時,他便做出撫琴的樣子,而且還邊 "撫"邊歌,以表達自己的心跡,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後人遂以 "無弦琴"、 "陶琴"表示意趣高雅。
如果這種有酒有朋友、衣食無憂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那陶淵明可以說是 “快樂似神仙” 了。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戰亂頻繁,加之自然災害嚴重,農業歉收,陶淵明的生活極為貧困。在他四十四歲那年,居所失火,詩人的生活更是每況愈下,連生計都發生了問題,但他毫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據說,他晚年因飢餓而致病,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勸他出仕,而他卻揮而去之,即使餓死也不妥協。他還曾應釋慧遠之約,赴廬山白蓮社,又 "忽攢眉而去"。他應刺史檀韶之邀,在靠近馬隊的公廨中講禮、校書。他對殷景仁的任命並不欣賞,寫下了"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乘分"這樣頗有不滿的話。凡此種種,都體現了他不肯苟合、堅守田園的真性情。正如他在 《自祭文》中所說:"寵非己榮,涅豈吾緇?幾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
元嘉四年 (公元427年),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享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