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黑板報:教師節感懷

太寬的指縫握不住太細的時光,眨眼一學期結束了,學期結束的最後一堂課,她問及我們本學期都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感想,同學們都一一作答,我們都很認真地聽同學們的回答,間或是邊問邊答,中途有些同學沒有去上課,間或缺了幾個課,而她竟然都能一一地說出某某缺過幾次課,某某的特點和特長,我真是佩服感動至極!輪到我時,我很誠懇地說“我最大的收穫和感受就是遇上了您成為我們的老師,因為你對一旁聽生都能清晰地叫出名字來,並且哪節課缺了,你都能清晰地記得,這真的讓人滿心感動和溫暖。”

聽我說到這些時,她竟然臉微微地泛了紅潤,好象不勝恭維似的,可我卻絕非恭維!到此,也有幾位別的同學順勢也深有感觸地表達了與我同樣的感受,她說人一定要有信仰,不管你的信仰是什麼,“可什麼是信仰?”有個同學疑惑地問,她說信仰就是你的願景是什麼,你可以有很多興趣愛好,但是得有願景,願景就是信仰,老師(在此指她個人)從事的行業是‘教育’,我的興趣是‘愛教育’,而我的信仰是‘愛的教育’。說著她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愛教育’和‘愛的教育’這幾個字。我想別的同學一定也如我一樣,內心湧出一股暖流被她深深打動並且深深地敬重她了。她不是言語上說的,而是行動所做的,是讓我們心有所感所觸的。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們都能遇到這樣的老師該多好!

可是如今,好象很多的老師都是因為生活而工作,因為工作而履行職責,因為職稱因為自我成就感而拚命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數,因為只有學生的分數才能讓他們得到價值感,成就感,才能讓他們成為名師,才能讓他們評上高級,才能跟他們經濟掛勾,才能讓他們名利兼得!當然,這只是泛指,並非全部。

好象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可是每個人又都迷茫該如何去教育?如何具體實施?中國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已開始用行動來實踐他偉大的構想,來回答錢學森之問,來扭轉已經駛入深海里的這艘教育的航船,我們都滿懷期待和祝福,希望早日能駛出新的航線!

說點題外話:現在都在評定城市的幸福指數,可是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來自人心靈的一種感受,試想如果人人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太妄想太不切實際,實際上認真想想:為什麼不能?人有千千種,業有千千行,如果我們一開始灌輸接受的就是這種思想,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興趣為大,因為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就是要發現挖掘每個人身上固有的特質,根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去發展,由此才能把人的才能和價值發揮到極致,而不是哪個行業吃香便一股腦地往裡涌,造成的後果便是工作時不從心,為生活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魚躍海里,鳥翔天空,若原本是魚,錯放了天空,那么任魚再努力,能飛過鳥嗎?把鳥放于海里,任鳥再敬業,能游過魚嗎?不僅如此,而且帶來的後果,直接就是負累,身心俱疲,也不見得有佳績,不活脫脫就是一生活的奴隸?上學時是學習的機器,上班時是工作的機器,被工作所機械化了的木偶?談何幸福?

其實,歸根結蒂,還是教育的問題,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有多少做教育的人真正思考了這個問題?孩子一出生就被接受了父母的教育,是父母之愛,也是父母所寄託的希望,待孩子漸漸長大,上了學堂,便就象孫悟空被戴上了金箍咒,時時被老師家長所念咒語,只為了讓他能成為父母心中老師眼中所理想過的模樣,當老師被問及孩子們的理想是什麼,長大了想乾什麼這類問題時,好象每個孩子都類似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數學家什麼的,好象成為了家,才成為了人,而那些家,潛意識裡是父母所渴望的,老師所希望的,孩子們回答的時候好象也是為了迎合滿足老師家長的心愿,並不知道他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也許並不知道究竟如何才能成為那些家?只是覺得滿足了父母和老師的願望,潛意識裡是如此的回答,才能得到認同和讚賞!可是看到國外的孩子們回答這類問題時,各行各業,各種層次都有,有的想當放牛娃,有的想當粉刷匠,有首波蘭的兒歌“粉刷匠”唱的就是粉刷匠工作時的快樂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