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手抄報:杭州的垃圾分類工作

2024年3月25日,杭州市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工作,通過幾年的總結探索,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一竿子到底”的垃圾分類“杭州模式”基本確立。

杭州生活垃圾分類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從1983年起,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就在長期跟蹤調查杭州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物化成分,為生活垃圾分類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1984—1985年,根據當時生活垃圾的物化成份,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開展了有機垃圾好氧堆肥技術研究,成功開發了快速高溫好氧堆肥技術,並獲得了國家專利,列入了當時建設部生活垃圾處理推廣項目。以後又組織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模式研究》、《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減排方案研究》、《杭州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技術研究與示範》等系列課題研究,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2024年,杭州生活垃圾產生連續第四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市區全年生活垃圾產生量達到234.72萬噸/年,日均6431噸/天。以“填埋為主、焚燒為輔”生活垃圾處置方式難以持續,大量原生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寶貴的填埋戰略性保障資源被迅速消耗。同時,國內兄弟城市因垃圾處理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上演,杭州市大型垃圾中轉站建設也受阻,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警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解決生活垃圾運輸與中轉站建設的矛盾,2024年8月10日,原市委書記王國平同志提出了“垃圾清潔直運”概念,不再新建中轉站,隨後正式提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9月,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明確提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整體要求和工作部署。2024年2月,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了《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推進工作實施方案》。

借鑑國內外城市垃圾分類的基本做法,杭州市以“大類粗分、科學合理、方便於民”為原則,通過公開徵求市民意見,最終確定把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房垃圾、其它垃圾四大類。形成了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

1、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方法與標誌標準。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垃圾分類標誌。根據四類垃圾的不同特點,採用藍、紅、綠、黃四個主題色彩進行明確區分,規定了大、小標誌的顏色、字型和圖形符號,做到色彩區分明顯、標誌易認,方便市民辨認與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手抄報:杭州的垃圾分類工作

2、制定垃圾分類相關設施的技術標準。制定了《杭州市區生活垃圾收集點(房)建設改造設計導則》,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戶用垃圾袋通用技術要求》,規定了垃圾分類戶用垃圾袋的結構、材料、外觀、顏色、容積、尺寸、厚度等技術要求和檢驗規則、試驗方法以及標誌,為垃圾袋的招標採購提供依據。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產品技術要求》,對分類垃圾桶的技術條件、桶體的顏色、容積、尺寸及其標專等進行了規定。

3、制定“四分類、四階段”的全過程分類方案。根據分類方法,結合杭州市現有資源情況,明確了四類垃圾的處理方式,以廚房垃圾分離為重點,廚房垃圾進入天子嶺填埋場進行生態填埋產沼發電;其它垃圾進入垃圾焚燒廠焚燒發電;可回收物通過現有廢品回收體系進行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納入危險廢物管理進行安全處置;基本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過程分類,使得垃圾分類工作有條不紊推進。

為確保垃圾分類工作紮實有效推進,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提供了堅強保障。一方面明確政策保障。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意見》、《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辦法》、《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工作實施方案》、《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考核辦法》、《關於開展垃圾分類志願服務行動的實施意見》等20餘項政策檔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工作職責以及資金保障措施。還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市對區城市管理目標考核內容。另一方面落實資金保障。實施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投入垃圾分類專項經費6000萬元左右,其中用於分類宣傳的經費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分類垃圾桶、垃圾袋等設施保障經費3000多萬元,社區工作經費2000萬元左右。各城區政府根據市區財政1:1的配套政策落實相應設施保障經費,保障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