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情對的探討

 

五、無情對結構問題

 

對於結構問題的觀點,我曾經和真水無香交換過意見。

可以說,無情對中的確常會因為偷換邏輯、借對等種種方法導致結構上的不同,但這點並不是絕對的。有此現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須存在的,於是我們便不能說這是本質特性。《對聯》雜誌XX.10月版裡面也有一篇題為《無情對與借對》的文章,裡面主要是從借對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無情對,大體上包括:從形式分有:借義、借音,從類別分有借對使上下相差甚遠而成對的、借對使結構不同而成對的、借對使詞性不同而成對的、借對組合音節少的詞與音節多的詞巧妙成對的等等。

 

用我們常用的詞語來說,就是導致產生歧義、導致結構不同、導致詞性不同、導致節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種(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種是無情對必須具備和產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種都只是由於借對的原因而產生的與一般對聯要求的不一致,或許可以這樣說,是一種隸屬於借對前提下產生的改變,而不能被認定為一種本質特性。

附一:網友fpe95補充:

 

另外一個說法:出句儘量無歧義。

比如黃花與綠帽則出句應為黃花,若出句為有歧義的綠帽則無情之趣盡失。

 

附二:余德泉所著《對聯通·(四)無情對》對無情對的論述:

 

有一種所謂無情對,用《清稗類鈔·流水聯》中的話來說,就是“對聯僅對字面,而命意絕不相同者”,古人亦稱為“流水聯”,而與通常將一句話分成兩半說的所謂“流水對”即串對有別。這種對聯,只求上下聯的平仄與對仗相合,而不管內容上有無聯繫。看該條所舉的例子:

 

對聯僅對字面,而命意絕不相同者,世所謂流水聯者是也。如:

 

木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

 

“乾”對“斧”,以虛字作實字解矣,工絕。又有一聯曰:

 

楊三已死無京醜;

李二先生是漢奸。

 

以“先生”對“已死”,至工。又:

 

春眠末覺花心動;

夏禮能言杞足征。

 

欲解牢悉須縱酒;

興觀群怨不離詩。

 

亦工。又光緒時,天津富翁某嘗自擬上聯,囑人對之,句曰:

 

三徑漸荒鴻印雪;

兩江總督鹿傳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