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簡介

後袁紹派部將韓荀欲趕截曹軍糧道,結果在雞洛山(今河南密縣東北)被曹仁大敗,保護了曹軍西道補給線,從此袁紹在也不敢分兵出擊。不久,曹仁與史渙等去截袁軍糧車,結果燒其糧谷,大勝而歸。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并州刺史原袁紹降將高斡趁曹操北征烏桓,在并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發動叛亂,扣押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南)太守,派兵屯守壺關(今山西長治北),抗拒曹操。曹操先派將軍樂進、李典討伐高斡,不克。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正月,曹操以其子曹丕留守鄴城,率領大軍親征高斡。曹操下令:“城拔,皆坑之”(《三國志·魏書·曹仁傳》),結果圍攻壺關三月未克。曹仁對曹操說:“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將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引日久。今頓兵堅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三國志·魏書·曹仁傳》)。曹操乃悟,從其計,壺關遂降。後高斡自往匈奴求援,匈奴單于不救。高斡與數騎南奔荊州,欲投靠劉表,途中被上洛(今陝西商縣)都尉王琰捕殺。并州之亂遂平定。曹仁因功被封為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仁隨曹操平定荊州,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同年十月,曹操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與孫劉聯軍在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交戰,結果大敗而歸。曹操封曹仁為征南將軍,留曹仁與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今湖北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奮威將軍滿寵守當陽,引軍北還。

曹操撤軍後,孫權命周瑜、程普統兵數萬,與曹仁隔江相持。吳軍前鋒數千人剛至,曹仁登城而望,招募勇士三百人,派部將牛金與吳軍作戰。吳軍人多,而牛金人少,遂為吳軍所圍。時長史陳矯等在城上,見牛金等垂危,盡皆失色。曹仁大怒,令手下取馬來。陳矯等說:“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三國志·魏書·曹仁傳》)!曹仁不理,披甲上馬,率其麾下數十名勇士出城。相距吳軍百餘步時,迫近護城河,陳矯等以為曹仁當在護城河上觀察戰場形勢。誰知曹仁渡過護城河,殺入重圍,將牛金等救出重圍,時餘眾沒有全部突圍,曹仁再入重圍,殺退吳軍。陳矯等望見,大驚,曹仁回城後,嘆服道:“將軍真天人也”(《三國志·魏書·曹仁傳》)!曹軍皆服,曹操也非常讚賞,轉封曹仁為安平亭侯。

後周派將軍甘寧襲取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對江陵形成側背威脅。於是,曹仁分兵圍攻甘寧,欲奪回夷陵。甘寧向周瑜求援,吳將都擔心救援夷陵,造成江陵空虛。而吳將呂蒙則認為解圍釋急不需太長時間,10日之內定可擊敗圍攻夷陵的曹軍,返回江陵。在此期間,由凌統率兵繼續與江陵曹軍對峙,必可無虞。周瑜採納他的建議,親率主力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繳獲戰馬300匹。吳軍隨即回師渡江,進軍北岸,構築營壘,向江陵發起進攻。此時,孫權為策應周瑜攻勢,派兵包圍合肥(今安徽合肥)。曹仁由於孤軍無援,在近一年的交戰中屢戰失利,損失甚重,遂被迫放棄江陵城,退往荊州(今湖北襄樊)。周瑜占領江陵,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從此吳軍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帶。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曹操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先令曹仁(時為安西將軍)率諸將抵拒,並下令堅壁自守,不與其交占。八月,曹操親統大軍進抵潼關,兩軍夾關對峙。九月,大破關中軍,斬成宜、李堪等。馬超、韓遂逃往涼州(今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在曹操親統大軍西征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時,河間人田銀、蘇伯煽動幽州、冀州的民眾起事,引起州郡震恐。曹操令曹仁行驍騎將軍事,率七軍平定叛亂。後曹仁再行征南將軍事,並給了曹仁指揮軍隊的符節,屯樊城(今屬湖北襄樊),鎮守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