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簡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王曹操治兵完畢,遂再次興師伐吳,進至居巢(今安徽巢縣東北)。由於呂蒙等的奮勇抵抗,曹軍久攻濡須塢不克。三月,曹操見難以急戰速勝,遂率軍撤回。留伏波將軍夏侯惇統領曹仁、張遼等26營駐紮居巢,監視吳軍動向,以待戰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南陽(治宛城,今河南南陽)民眾苦於曹軍的繁重徭役,宛城守將侯音順應民意起事反曹,派騎兵追捕不肯反曹而逃走的南陽太守東里袞與功曹余應。余應被迫兵射死,東里袞被活捉。曹操命駐軍樊城(今湖北襄樊北)的征南將軍曹仁討伐侯音。功曹宗子卿悉曹仁大軍將至,誘迫侯音釋放拘捕的郡吏、太守,並糾集同僚、部眾與曹仁軍共同圍攻宛城。次年(219年)正月,宛城被攻克。曹仁斬侯音,屠殺吏民,鎮壓了當地的反抗,然後回軍樊城,再拜征南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蜀前將軍關羽北進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時曹仁駐樊城,將軍呂常駐襄陽,右將軍于禁及立義將軍龐德屯樊城北,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今河南南陽)。八月,大雨,漢水暴漲,于禁七軍均被水淹,在關羽水軍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龐德力戰被俘殺。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曹仁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大敗關羽,關羽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數說“今因羽危懼,可追禽也。”參軍趙儼認為:“權遨羽連兵之難,欲掩制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為深慮”(《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訊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黃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曹仁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並進封陳侯,增食邑二千戶,前後總計三千五百戶。追賜曹仁父曹熾陳穆侯。後召曹仁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陽)。

時孫權派部將陳邵守襄陽,曹仁與徐晃共擊陳邵,攻克襄陽,曹仁雙派將軍高遷等將漢江以南百姓遷移至漢江以北。魏文帝曹丕派使者封曹仁為大將軍。移屯臨潁(今河南臨潁西北),後又升為大司馬,督諸軍進抵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還屯合肥。

吳蜀夷陵之戰後,魏文帝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令其子入朝作人質,以控制東吳,被孫權拒絕,激怒了曹丕。黃初三年(222年)九月,曹丕不顧大臣劉嘩等勸阻,督三路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也調兵遣將,沿長江部署防禦。

統率中路軍的曹仁於黃初四年(223年)二月,揮師進逼濡須城(今安徽無為北),採取聲東擊西的謀略,引誘朱桓分兵救援羨溪(今安徽裕溪口),然後率步騎數萬直撲濡須城。朱桓急令派往羨溪的援兵返回,但曹仁已兵臨城下。朱桓只有5000餘守城部隊,人心惶惶。朱桓向將士分析敵之不利己之有利條件,激勵必勝信心,他說:“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三國志·吳書·朱桓傳》)!並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誘曹軍攻城。曹仁果然令其子曹泰率兵攻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等乘油船(一種塗桐油的皮筏子),襲擊吳軍眷屬住地中洲(今湖北長江枝江沱水間)。蔣濟說:“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三國志·吳書·蔣濟傳》),曹仁不聽。朱桓臨敵不懼,親自率部眾抵禦曹泰,適時發起迅猛反擊,焚毀曹營,曹泰戰敗,撤軍。朱桓趁勢反攻,斬常雕,俘王雙。魏軍臨陣被殺及淹死千餘人,曹仁對濡須城的進攻最終失敗。整個攻吳作戰也因時機尚未成熟,又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倉促伐吳,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