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簡介

法藏

中文名稱: 法藏

性別: 男

朝代: 唐

生 卒 年: 643~712

國別: 外國

出處: 中國歷代名僧

生平檔案

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

華嚴宗是唐初繼法相宗之後成立的又一佛教宗派。它以《華嚴經》為宗經,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它的遠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北方的地論學者和南方的三論學者,華嚴宗人自稱的學統傳承關係則以隋唐之際的法順為本宗初祖,唐初的智儼為二祖,法藏為三祖。其實法順和智儼只是華嚴宗的先驅者,法順基本上是一位禪僧,曾勸人讀《華嚴經》,相傳作有《華嚴五教止觀》,在其止觀法門中把《華嚴》擺在最高的圓教的地位;他的弟子智儼著述較多,大力闡述《華嚴》思想,並提出了“十玄門”這一華嚴宗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是華嚴宗思想的核心——成熟的“六相”、“十玄”義旨,是由法藏闡明的,此宗的判教學說是法藏提出的,在全國各地建立華嚴寺院,並普遍締結宗奉《華嚴》的香社,也是由法藏推動促成的,所以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法藏。

法藏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祖先累代為康居國相,祖父遷來長安定居,從此入籍中國長安。法藏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17歲歸心佛教,曾入太白山(在陝西郿縣南,距長安300里)修行並學習佛經,後回京從雲華寺華嚴大師智儼聽講《華嚴經》,前後9年,深受智儼賞識。總章元年(668年)智儼臨終,曾囑門徒道成、薄塵二人提攜法藏,認為他專心鑽研《華嚴經》,是紹隆遺法的希望所在。越二年,武則天的生母楊氏去世,則天舍其宅為太原寺,詔命度僧。經過道成、薄塵推薦,法藏獲準剃度,隸於太原寺。

出家之後,法藏致力於講經、翻譯和著述。曾先後宣講《百千印陀羅尼經》、《華嚴經》和《梵網經》,而一生講說《華嚴經》達30餘遍。在講說中,他很注意運用恰當的比喻,或藉助適當的工具,幫助、啟發聽眾理解深奧的佛學理論;又善於巧妙地利用佛教神話,配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提高自己和本宗的宗教權威。傳說他曾奉詔宣講《華嚴經》,講時有光明從他的口裡湧出,須臾間團團成蓋。武則天得知這一奇蹟,對法藏大加讚賞,親自指示安排京城十大高僧為他授滿分戒。從此法藏成了正式比丘。由於他剃度出家和受具足戒正式作僧人都出自武則天的恩典,他和武則天就建立起特別密切的關係。法藏很有政治頭腦,在自己的宗教活動中,常常利用和發展這種關係。例如,有一次他又奉武則天旨意在佛授記寺講新譯《華嚴經》,講到《華藏世界品》時,恰逢地震,講堂和全寺院劇烈搖晃,歘然震吼。法藏把這一地震災害附會成佛經上說的佛說法時常感六種震動的奇蹟,授意都維那恆景將這一奇蹟報告武則天。武則天得報,欣然下詔嘉獎,把這場地震宣揚成是如來佛降跡顯靈,既是法藏誠感所致,也是武氏朝廷上得天心下符民意的表示。這樣,法藏和武則天都從這次地震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法藏對於佛經的翻譯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成績很大。他先後參預了《華嚴》、《楞伽》、《寶積》等經的翻譯工作,而於《華嚴經》的重譯用功最多。相傳《華嚴經》的梵本有10萬偈,在晉代以前,有人譯出了其中的個別章節,未採用《華嚴經》之名。東晉末年,佛陀跋多羅攜《華嚴》梵本來至建業,於義熙十四年(418年)三月十一日至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十日譯出,僅26000偈,分為60卷。這次譯本開啟了中國佛教界研究《華嚴》之風,但譯本既不完整,又有譯得不夠準確之處,至唐初,已經不能適應《華嚴》研究蓬勃發展的需要。法藏對於晉譯《華嚴》的不完善,也常常感慨系之。高宗調露年間(679-680年),中天竺高僧日照帶來《華嚴經》的部分梵本,內有晉譯《華嚴》缺譯的《入法界品》。法藏得訊,即請他於西太原寺譯出,並親自參加仇校。既而又奉詔與道成、薄塵等共日照同譯《密嚴》、《顯識》等經論10餘部,合20卷。

武則天稱帝之後,派使者到于闐國求取比較詳盡的《華嚴》梵本,並迎于闐沙門實叉難陀至洛陽重譯。法藏奉詔擔任筆受,名僧復禮、義淨、圓測、弘景、神英、法寶及梵僧戰陀、提婆都參加了這次譯事。結果比晉譯多出9000偈,勒成80卷。法藏又將日照所譯的兩段,稱為八十《華嚴》,而晉譯則被稱為六十《華嚴》。

新譯《華嚴》的工作得到武則天的大力支持。譯經過程中她親臨法座,御製序文,又親筆題寫品名。八十《華嚴》譯出後,佛學界對《華嚴》的學習、研究掀起了一個高潮。單是法藏就有豐富的著述闡釋《華嚴》的思想。他又親自為武則天講解《華嚴》的“十重玄門”、“六相圓融”等教理。這些理論十分深奧費解,連天資很高的武則天都難於接受,法藏就引鎮殿金獅子作比喻,進行形象的深入淺出的解說。“六相圓融”的理論用總、別、同、異、成、壞三對範疇說明現象和現象之間錯綜複雜的緣起關係。拿金獅子來說,金獅子的整體是總相,因為它具足了各種成份,比如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眼、耳、鼻、舌、身是別相,因為這些成份有所差別。從另一角度看,眼、耳、鼻、舌、身相依相待,合成一個總體——獅子,是同相;眼、耳等各部分互生,又各不相同,是異相。再從另一角度看,眼、耳等諸根緣起而成為獅子,是成相;眼、耳等各部分仍處在各自的地位,保持分離狀態,是壞相。法藏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六相”兩兩相別相成,同時具足,互融無礙,因而叫做“六相圓融”。

“十玄”的理論是要闡明成佛的境界,它涉及到現象和本體的關係,現象和現象的關係以及現象和心的關係。法藏仍用金獅子為喻來說明這些關係。比如金獅子的眼和耳等都是由金造成的,所以獅子眼即獅子耳。這就是說,現象和現象之間雖有差別性,但更有同一性。又比如金獅子的每根毛是金,所以一根毛中就有金獅子,甚至是無數的金獅子。這就是說,部分和整體的差別是次要的,它們之間的同一是更重要的。如此等等,最後歸結為“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重重無盡”。眾生一旦具有了十玄無盡緣起的悟解,那就達到了成佛的境界。

法藏用金獅子作比喻,生動地分析了華嚴宗的基本教理,終於使武則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這次宣教記錄加以整理,稱為《華嚴金獅子章》,簡稱《金獅子章》。此書集中和簡要地概括了華嚴宗的基本論點,成為華嚴宗著作中具有權威性的論著。

較為完善的《華嚴經》譯出來了,基本理論也建構起來了,這就為創立宗派準備了重要的條件。但一個新宗派的創立,光有這些條件還不夠,還必須進行“判教”,即把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各派佛教學說和經典加以組織,使之成為一個似乎可以貫通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統一的整體中,各派思想分別處於高下不同的地位上,自己一派的思想則置於各派之上。

法藏對於判教很重視。他曾向日照三藏打聽西域佛教界的判教情況,批判地加以繼承,創立了華嚴宗的判教學說。其特點是在舊有四教的基礎上加一頓教,成為五教,即:第一小乘教,只懂得因緣和合的道理,否定自我的真實,還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的道理;第二大乘始教,主張萬物由因緣(條件)而生,沒有自身質的規定性,是徹底空的;第三大乘經教,既認為萬物是徹底空的,又承認萬物的虛幻形相的存在,真空與幻有兩者互不矛盾;第四大乘頓教,進一步認識到空和有互相奪除,共同泯滅,兩相雙亡;第五大乘圓教,主張森然羅列的萬物是真實本體的體現,由於萬物的本體是相同的,因此,現象和本體,現象和現象都是相即相入的,也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關係,人們只要妄情滅盡,本體就顯露出來。這就是華嚴宗的最圓滿的教義。法藏建立了以華嚴為圓教的五教判教學說,和天台、法相兩宗的判教學說抗衡,標幟著華嚴宗正式建立,成為與天台、法相兩宗鼎足而立的新的佛教宗派。

為了使本宗順利發展,法藏始終堅持把自己的宗教活動與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密切結合。遇到旱災,他就為朝廷作法祈雨;神功元年(697年),法藏又設道場行道,配合朝廷出師討伐契丹部族叛亂的軍事行動,受到武則天的嘉獎慰勞。他的一系列活動都深得武則天的歡心,武則天特把《華嚴經》中菩薩的名字賜給法藏,因而法藏又名賢首,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武則天晚年多病,圍繞著皇位繼承權問題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劇烈的鬥爭。宰相張柬之等以恢復唐王朝為號召,聯合宮廷禁衛軍將領李多祚,誅殺武則天嬖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傳位給皇太子李顯,是為中宗。但中宗即位之後,皇后韋氏與武三思等勾結,掌握了核心權力,羅織罪名迫害張柬之等中興功臣,武氏權勢復熾。在這場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法藏洞悉局勢的發展,採取靈活機動的對策,“內弘法力,外贊皇猷”,“預識機兆”,“每有陳奏”,始終獲得中宗的信任,受到中宗的褒獎,被禮為中宗的菩薩戒師,賜號國一。中宗還下令為法藏圖寫肖像,御製讚詞。法藏趁機奏準分別在長安、洛陽、吳、越、清涼山(在山西五台山)建立五座大寺,皆稱為華嚴寺,貯藏佛教典籍。又發動信眾普遍締結香社,使得“像圖七處,數越萬家”。於是華嚴宗的影響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

法藏的門徒眾多,較有名的有巨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6人。他們在各地弘化,有的人也從事著述,宣傳法藏的佛學思想。但真正繼承和發展法藏學說的並不是這些法藏的及門弟子,卻是法藏卒後十幾年才出生的澄觀,澄觀之後又有宗密,在華嚴宗的承傳系統中分別被稱為四祖和五祖。

法藏有一位同學義湘,是新羅國人,同師事於智儼大師,學成回國,宣講華嚴法門,被稱為海東華嚴初祖。法藏與義湘書信往還,經常交流佛學信息。法藏又把撰著的發揮《華嚴》的著作寄給義湘,通過義湘之口把華嚴學說傳播於朝鮮半島。義湘曾說:“博我者藏公”,給予法藏極高的評價。另外,法藏有一位弟子審詳,是新羅國人,後住日本大安寺、宣傳華嚴義理,傳法於日僧良辨,開創了日本的華嚴宗。所以法藏的影響超越了國界,遠及於朝鮮半島和日本,為中朝、中日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先天元年(712年),法藏卒於長安大薦福寺,即原先的太原寺,享年70歲。受到朝廷隆重的待遇:贈給鴻臚卿頭銜,贈絹1200匹,官給人力物力葬於神禾原華嚴寺南。王公士庶為之禮懺施捨,秘書少監閻朝隱為他寫了碑文。生榮死哀,流譽千載,法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是很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