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利仁榮簡介

西夏文

記錄西夏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稱為蕃書或蕃文。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用點、橫、豎、撇、捺、拐、拐鉤等組字,斜筆較多,沒有豎鉤。單純字較少,合成字占絕大多數。兩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時一般只用一個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時也用一個字的全部。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別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約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譯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類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兩部分互換構成。兩字多為同義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極少。書體有楷、行、草、篆,楷書多用於刻印,篆書散見於金石,行草常用於手寫。

西夏文創製後,尊為西夏國字,下令推行,用於書寫各種文書誥牒,套用範圍很廣。還特設蕃字、漢字二院。漢字院掌管與宋朝的表奏,中書漢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與其他王朝的文字往來,用西夏文書寫,附以該王朝使用的文字。目前已發現的文獻十分豐富。其中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豬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階表。歷史著作有《太祖繼遷文》。官私套用文書如天賜禮盛國慶元年至二年(1069~1070)的瓜州審案記錄、天盛二十一年(1169)賣地契、天慶元年(1194)會款單、光定元年(1211)穀物借貸文書、乾定二年(1224)黑水城守將告近稟帖。辭典字書如《文海》、《音同》、《番漢合時掌中珠》、《聖立義海》、《義同一類》、《五音切韻》及《雜字》數種。此外還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漢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經譯本。

西夏滅亡後,西夏文仍繼續使用。元代稱為河西字,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經,並有活字印本。元至正五年(1345),居庸關過街塔門洞內的六體文字石刻中,西夏文是其中一種。明初曾刻印西夏文經卷,保定出土的兩座刻有西夏文的石幢,建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表明西夏文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隨著党項族逐漸融合於其他民族,西夏文也成為無人可識的文字。直至19世紀末才有人開始研究,逐漸成為一門專學。由於西夏文解讀的進展,西夏語的秘密也逐漸被揭開,它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目前國內外對其語音、辭彙和語法的研究都在逐步深入。西夏文及其文獻的研究成果為文字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國內保存西夏文文獻最多的是北京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及寧夏、甘肅、陝西、天津、上海、內蒙古等地的文博單位也有一些藏品。不少珍品流失於蘇聯、英國、法國、日本、瑞典等國,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入藏最多,是20世紀初,沙俄的柯茲洛夫從中國黑水城遺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掠去的。參考書目史金波、白濱:《西夏文及其文獻》,《民族語文》197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