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榮簡介

大祚榮

大祚榮(?—719),姓大氏,粟末靺鞨人,唐朝渤海國創始人(698—719年在位),軍事統帥。

靺鞨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個古老民族,先秦時稱肅慎,漢晉時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期又稱秣靶。世居白山(或稱不鹹山、徒太山、太白山、長白山)黑水(今黑龍江)之間。隋時靺鞨擁有數十個部落,其中以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白山、黑水、粟末等七部最為強大,而這七部中又以居於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部最為強盛。

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個部落首領,曾歸附高麗。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麗。唐廷為 防止高麗政權復辟和有效控制高麗和靺鞨人,將大批高麗人和一部分靺鞨人遷往內地。其中大祚榮父子率其部眾遷居到了營州(治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並在營州開始了長達30年生活 。這期間他們同漢人接觸,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為將來創建渤海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與契丹相鄰的營州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激起契丹強烈不滿。於是熟悉唐朝內情的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與歸誠州刺史孫萬榮等舉兵反唐。此後東北戰事不斷,大 祚榮父子與靺鞨酋長乞四此羽及部分高麗人遂東渡遼水(今遼河),於太白山(今吉林長白山)東北築壁壘自保。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 ,唐擊敗契丹後,武則天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並赦免其罪。但乞四比羽不願受命,於是武則天令驍勇善戰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將)、中郎將索仇率軍進擊,將其斬首。這時時乞乞仲象已死,大祚榮便成為部落領袖,於是率餘眾逃走。

但李楷固卻率軍窮追不捨。聖歷三年(700年)初,再次進攻大祚榮。經過多年的錘鍊,大祚榮已經成為一個“驍勇善用兵”(《舊唐書·渤海傳》)的軍事統帥。面對李楷固咄咄逼人的進攻,大祚榮決定在其必經之路天門嶺(今吉林張廣才嶺)設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當唐軍渡過天門嶺時,大祚榮利用有利地形,組織所率高麗、靺鞨兵據險抗拒,大敗李楷固軍,李楷固僅以身免。

此後,由於契丹歸附於東突厥,斷絕唐軍東進道路,唐廷不能再行進討。大祚榮乘機兼併 乞四比羽餘眾,收容高麗遺民,東渡遼河,返回靺鞨故地,占有太白山(今長白山)東北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在今吉林敦化的敖東築城以居,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後來被稱為“舊國”。

聖曆元年(698年),大祚榮自立為震(一說振)國王,仍稱靺鞨,實則已承認受唐之封,為唐朝屬國。 大祚榮為了鞏固震國政權,不但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鏇,故在數年之間,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其疆宇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 有戶10餘萬,勝兵數萬,地方5000(一說2000)里。成為東北地區不可輕視的政治力量。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 唐中宗即位以後,為了全力對付突厥,派侍御史張行岌出使震國,進行招撫。大祚榮當即表示願意歸附,並派遣他的兒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入唐為質,宿衛京師。不久,因契丹、突厥連年寇邊,道路被阻,使命不達,冊封未果。

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剛剛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將攝鴻臚卿、敕持節宣慰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並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從此,震國始去靺鞨之號,改稱“渤海”,渤海國正式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羈縻府州。從此渤海國每年遣使朝貢,

遣使冊封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轄之地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此始去靺鞨號,改稱“渤海”,成為唐王朝設在東北地區的一個最高軍政機構。

渤海國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在兵制方面也仿照唐朝的府兵十六衛建制,雖略有變革,但大致相似。設左右猛賁衛、左右熊衛、左右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等十衛。後期還有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等編制,兵力多達數十萬。每衛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一人。全國各地設折衝府,隸屬十衛之下。每個折衝府設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兵曹、參軍各一人,校尉五人。

開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榮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冊封其嫡子大武藝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襲父位。國人上進大詐榮為高王。

大祚榮在位22年,初步形成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多民族聚居地,為渤海國的長期穩固奠定了基礎。此外,大祚榮還同唐朝的親睦和好,為渤海社會的進步發展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大唐的各色人等也把盛唐文明源源不斷的帶回渤海,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