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簡介

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

唐武則天時名相。字懷英。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高宗時舉明經,授汴州判佐,後為并州法曹參軍。儀鳳(676~679)中為大理丞,斷獄以平恕稱。高宗末,拜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毀吳、楚荒誕無稽的神祠一千七百餘所。武后當政初年,自文昌(即尚書)右丞出為豫州刺史。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以反對武后,敗亡,株連判處死刑的有六七百人,家口抄沒入官的有五千口。仁傑密疏申救,其眾得以免死,改流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那時鎮壓越王貞的將士橫暴不法,向州縣強取勒索,仁傑不理,嚴詞責備領兵宰相張光輔。後為光輔所誣,被貶為復州刺史。又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則天知道他在豫州的政績,將他由洛州司馬召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酷吏來俊臣所陷,下獄。由於他獲得面見則天申訴的機會,得以免死,貶彭澤令。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河北震動,仁傑被起用為魏州刺史。不久又轉幽州(今北京)都督,備御契丹。神功元年(697),復召入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聖曆元年(698),後突厥(見突厥)攻掠河北,仁傑復出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知元帥事,統兵迎擊。不久,為河北道安撫大使。他建議赦免河北為契丹、後突厥所驅逼、脅從之人,幫助被後突厥驅掠的百姓返回故里,散發糧食以賑貧乏,禁止部下侵擾百姓,使河北很快安定下來。則天曾欲興造巨型佛像,工程浩大,因仁傑諫阻而罷。仁傑頗得則天信任,所言多從。則天欲以其侄武承嗣繼承皇位,仁傑力勸復立廬陵王(即中宗)。後,廬陵王得以復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