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學生談學習生活與專業成長講稿

大道理不需要講。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打開心結,精彩地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靠對現實的認可,對生活的熱情。快樂的人不是因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為她對擁有的都珍惜。

生活重要的是要學會用另外一種方式讓自己幸福。很喜歡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稻盛先生說過的一段話:“要想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 ,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能夠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種幾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從這裡開始。”

我在身邊熟悉的年輕人身上,諸如表弟表妹侄子侄女等,看到一個可怕的共性,就是總是對現在的職業不滿意,可是一旦真給了他選擇的自由,他們卻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除了掙錢多一些,工作輕鬆一些以外,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但是天下哪有不賣力就有大收穫的好事呢?除非官二代富二代們)。

教育不是賺錢的職業,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優勢:讓人羨慕的假期;工資收入與工廠相比並不菲;職業倦怠看看醫生、警察;崗位是我們成長的舞台……(有的崗位純粹是服務,同樣累一天同樣八小時……)

心態轉變會讓我們從心底認同並喜歡眼下的工作,也才有了“享受”的可能。熟悉我的人總說我很敬業,工作認真。我坦白,我之所以心無旁騖,認真對待每天的工作是在為自己儲能,因為我認定這是我畢生的飯碗,我珍惜它。我不知道自己如今離開教育崗位還能做什麼。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管身在何處都是一名稱職的國小語文教師,不管接手一個什麼樣的班級,我都有能力勝任班主任工作。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選擇了哪條路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意味著你要承擔這種選擇帶來的風險與後果。對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往往是學會了換個角度看問題的人。

既然這個職業可能是我要終身去堅守的,或者說是我畢業後的第一選擇,那我們就應該懷著積極的心態:認同它,也看清自己。明白了這一點,工作中就會自覺擔當起相應的職責,工作再忙,學生問題再多,家長再難纏,這都是我必須面對的,是我需要解決的,有了這份責任與擔當,工作中你就會主動很多,平和很多,何況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提高我們教育智慧的過程。

工作做得得心應手,學生喜歡,家長認可,學校賞識,幸福自然來敲門!

二、用什麼態度對待我們當下的工作(學業)?

每走一步,我都在心底對自己說把眼前的事做好。這樣一步一步走下來,從內地到沿海,從北走到南,走到今天,不僅僅在教學,還能夠有機會經常外出交流心得……關鍵是始終對自己有要求,心中始終有個夢想,有個方向。

德國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我貼在地面上步行,不在雲端跳舞。”我們一線教師的工作就是“貼著地面步行”的行走狀態。教育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驚天動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積累。當然,我們還要認識到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

教師如果能夠腳踏實地,把日常教育中的一件件小事,都當作工作中的大事,工作中自然全心投入,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那么我們的教育一定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會在這種全心投入中日臻完善。

竇桂梅,五年打雜式代課,由於她節節用心,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養,為她後來成為語文名家奠定了基礎;李吉林,一個從40歲時才開始真正研究情境教育而今擁有國際聲望的大家,也是用心對每一節課,認真研讀教材,包括每一句話的朗讀,才讀到她一個文稿,裡面講了一個細節特別打動人。《小英雄雨來》中的一句“河岸上響起了槍聲”的揣摩……她們在教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她們用心對待日常的每一節課的基礎之上的。(舉例: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文集》,一個8卷本,300多萬字,就是李老師整個情境教育的心血之作,很多文章就是日常的教育隨筆)

用心工作,作為班主任,還包括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李鎮西是我們的楷模。大家從他的部落格里可以看到他偶爾會貼出一些幾十年前他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最近他又貼出來了他85年、95年寫的教育故事和學生照片,觸動很深……尤其是那個任安妮(貼出他貼的老照片——不是用心有心,26前的照片不會還有存底)的故事……因此,我認為認真工作意味著對自己的成長負責,而不僅僅只是在對學生和工作負責。工作是為自己。在所有的職業中,教師是最能將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有機統一起來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