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學生談學習生活與專業成長講稿

有人說:教育學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現代德育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性。教育的價值引導體現在對人的自由、尊嚴、個體主體性的尊重上。新時期的班主任,首先要端正一個觀念,我們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拿到教材,我們不只是在單純的教,是和學生一起學,是一種觀念的分享與碰撞。

愛無等差、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是個老話題,但是今天除了民主,還有尊重,並且有學生者的姿態、欣賞的角度去走進學生,維護他們的尊嚴。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的價值,都能夠在群體中有尊嚴的活著,都能以平衡而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做最好的自己。

——這些都需要有先進的德育理論去做支撐,這個沒有問題,沒有學的沒有認真學的就很有問題。你們的老師,是我見過的(見過很多,學校幾乎每周,在省進修時……(觀念和思維品質……)你們行知班的總導師,真可謂……有這樣的導師陪伴,是你們的幸運。不只是學他在這門課上教了什麼,還要善於學習他看事物的方式以及角度,怎么教的,以什麼態度教的。你們最有發言權,感受最真切。我看過他對行知班的課程設計以及活動安排,覺得你們是何其幸。

關於心理學,我不知道大家對這門學科是什麼感覺,我最早接觸教育心理學時確實覺得它很枯燥。但是誰都會說心理學對我們,尤其對教師而言尤為重要。為什麼?我曾經寫了一篇《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學心理學》,是在培訓之後所發的感慨,主要是對心理學的再認識。

第一,緣於職業角色的需要。這是最常見的認識。

老師一生接觸最多的是人,是成長中的人。因此我們要明白學生的“性格規律、心理規律和智力規律”,有了基本規律的認識,教師就會變得寬容,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獨有的特點,而不是單一草率的去評價任意一個孩子,也不會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異的孩子;其次,心理學研究行為。這裡強調的是通過外顯的行為推斷他的內在行為。有經驗的教師在處理外部信息(學生的外顯行為時)因為對孩子有個比較辯證的眼光,不會簡單的從表面現象來看待問題,而是從新的角度和方面去審視,善於將與問題解決有關的信息和無關的信息區分開來,經過觀察和類比,重新整合,從而找到巧妙的有洞察力的解決辦法。

第二,心理學是對工作和生活以及人生有重要意義。

心理學重要目的是讓人看明白一些問題,活的很健康。現代人的心理健康標準,除了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還加了一條“社會適應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心理學,這是一種內在的需求。仔細回想自己的生活以及身邊人的生活,很多生活中的矛盾和心理上的問題都是因為對某些問題看不明白,想不清楚,把握不好“度”,例如知識分子有些“理想主義”,容易產生把做學問的科學、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用來處理人際關係。工作中精益求精好,但精益求精放在人際關係上就不合適了在工作中我們從來不會提要“寬容一點、糊塗點”,但在人際關係中常聽到的是要“大度些、寬容些、難得糊塗、與人為善……”

第三.心理學還為自己服務。

我們知道工作最大的目的是好好生活。如何關懷自我?首先是關懷自己的情緒。情緒不佳,會變成你的成本,成本就是消耗。如何提高自己對心理折磨的敏感度,及時調試心情,剔除心理污染很重要。怎樣把工作於自己個人價值密切結合,需要心理學指導下形成的人生智慧。現在很多人都有職業倦怠,教師也不例外。我在很多講座的第一章總會談到“心態問題”,現在想來我那時所說的很多觀點是無意識中運用了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在闡述問題。教師職業心理健康不是職業本身問題,而是自己心理認識問題。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調整心態。

生活中多一些寬容與換位思考,工作時積極主動,休息時學會放鬆休閒,學會運動,好的身體是幸福生活的根本,而好的心情是幸福生活的體現。  這些零星的感受,讓我更加深切的認識到知識只有運用才有價值。

如何讓知識“活”起來不是知識本身,是我們這些掌握知識的人們。很早聽人說“心理學是沒有用的東西”,現在看來,沒用是因為我們沒有套用而已。因此,無論是為了我們的教育對象,還是為了我們自己,儘可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