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學生談學習生活與專業成長講稿

關於心理學的知識,除了教材(很多教材很枯燥)我們還可以從很多文學名著或現代文學甚至是影視作品中吸納。文學名著,如盧梭的《愛彌兒》,馬卡連柯的《教育詩》;現代作品也不少,我想在座的是不是有很多人喜歡周國平的作品,還有畢淑敏的作品也不錯,台灣作家《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來不累,但收穫卻不少;還可以欣賞經典的電影,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心靈捕手》《街頭日記》《浪潮》等等,優秀的作品總是以深刻的教育理念影響著你的,多渠道學習和感受,總會在不經意中成長。

其次要有豐富廣博的文化知識底蘊。 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受學生愛戴的班主任,一定是教課深受歡迎的教師。你的學科要能夠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列舉北師大畢業生同事的故事,女兒口中……因為知識淵博雖然桀驁不馴,犯了錯兒,還被家長原諒而另外的同事被家長投訴就是因為知識底蘊不深再加上教學技藝不高……值得深思,我們年輕人拿什麼走進學生……)

“教師在學校里教的是科學基礎學科,他應當能夠分辨清楚這門科學上的最複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於科學思想的前沿的問題。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應當對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點場論,能夠哪怕是粗略地構想出將來的能源發展的前景。教生物的教師則需要懂得遺傳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種理論,知道細胞內部發生的生化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語)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因此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素養要從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開始。增加積澱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言:“非學無以廣才”。要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將讀書視為心靈旅行的一種途徑。於此我們就可以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慰籍心靈,在閱讀中品味生活。

一個人的一生究竟能讀多少本書呢?我們一起計算一下:假如一個人平均三天讀一本書,一個月能讀10本書,假如他有60年的時光用來讀書,那么他在一生中讀書的數量是:10×12×60=7200。因此,一個人即使一生盡心竭力地讀書,數量也是極其有限的,何況我們怎么能夠保證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夠做到月平10本書,有的人年平10本也做不到。因此在合適的時候多合適的書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

我認為沒有什麼階段比大學這個階段更適合博覽群書了。什麼樣的書才是好的值得閱讀的?夸美紐斯說:“這種書本要是可以正當的稱為智慧、德行與虔信的源泉的。”配合每門學科儘量讀教授給大家推薦的相關書籍,在思考中閱讀;再有,自己有意識加大文史哲的經典書籍的閱讀對提升個人素質也是必不可少。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調查:“大學期間你最遺憾的事是什麼?”“30%的人回答後悔沒有好好談一場戀愛。”後來引發了一場社會辯論。我不反對大學期間談戀愛,但你是否想清楚了為什麼會和他(她)戀愛(僅僅因為寂寞,因為外在的吸引?)你們在一起的話題是什麼?你的戀人有多高的眼界?這些決定了你們的戀愛質量,畢竟一個人在戀人之間的時間投資是最多的。我們不能不算這個成本。

今天,我要說的是:“ 如果在大學期間,你沒有潛下心來多讀一些教材之外的文學著作,看一些經典的電影的話,那才是你今後最追悔莫及的事情。”尤其我知道的是,聯考之前,我們讀書多限於教材,大學之前,還學了很多偽知識我是否自知?有些老師到老也不知道自己教授的那些知識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歷史……)(我有個表妹,大四實習時到我家借宿,我了解到,她很多生活基本常識都不懂,對於學到的很多偽知識自己也還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她沒有讀書的熱情……這種現象真的很可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一生最終能走多遠,最終能取得怎樣的成就,恐怕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我們可以掌控的是,如果願意,我們可以始終走在通往博學的路上。博學能夠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開掘我們生命的深度,提升我們生命的高度,使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純淨和厚重。

第三、自我完善,做一個有情趣有修養有品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