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經驗交流會發言稿

教育觀念二:教育是慢的藝術

年輕的父母親帶著小孩子去旅遊,一路上江河壯麗、廟宇森嚴,可孩子卻總是顯得無精打采。返程的路上,媽媽就好奇的問孩子:“寶寶,為什麼那么多好看的景色,你都不喜歡看啊?”孩子說:“是嗎?可是我看見的只是屁股啊。”

怎樣讓孩子看到風景呢?方法很多,一種是成年人都彎下身子,不要遮擋孩子的視線;二是我們把孩子扛到肩上,別人就無法遮擋他的視線。可是彎下身子,我們會覺得沒有面子;把他扛到肩膀上,我們又覺得太累。那么最快的方法是什麼?拿根棍子,問:“有沒有看到名山?”“沒有。”“啪”,棍子打下來,“我都看見了,你媽也都看見了,怎么就你沒有看見?”“那再問你,有沒有看見大河?”“看見了,看見了,我還看見魚兒在跳躍,鷗鳥在捕食。爸爸,那個划船的是不是漁翁啊?”“乖寶寶!我都說你應該看得見的嘛!”於是老爸認為教育成功,孩子避免了挨打,皆大歡喜,普天同樂。

碰到最後一種父母,可能真的是孩子一生的悲劇了。但是我們要想,有沒有這樣的老師呢?

我的想法是,學會等待,讓孩子自己長大。個子長高了,他就看到風景了。而這等待是個漫長的過程,很容易就簡化為訓斥和懲罰。

任何一位教師,都會遇見讓自己無法容忍的學生,都會有忍不住想發脾氣的時候。碰到這種情況,我總是提醒自己想三個問題:一是我現在該不該發火?二是我現在發火真的有用嗎?三是像姜文說的,躺著把錢給掙了,我能不能不發火也能把問題解決了?每當這三個問題問完自己後,我就發現我怎么也生不起來氣,發不起來火。教師心平氣和的時候,解決學生的問題,會比盛怒狀態下效果好很多。一發脾氣,就顧不了自己的語氣,就免不了說些過火的話,傷害了學生想彌補就很難了。

我解決問題,只是給學生提出三個問題:一、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二、你當時這樣做的想法是怎樣?三、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回答我的問題不許快,必須思考二十分鐘以上才能回答。雖然過程會比別的老師慢一點,但是我的學生從來沒有和我斗過氣,更很少出現對著幹的做法,因為這些都是他自己獨立的思考,內心的選擇。我相信他們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

在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為一位名師的話,教師可以向他索賠巨額保金。高中的趙芝萍老師,在這點上讓我欽佩不已。和她曾經共事兩年,她一直在寫著自己的教學反思。成就一位名師,我知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從我工作的時候起,我就開通了自己的部落格,每有所想所思,就抓緊時間記錄下來。五年時間,我已經寫下了近700篇的博文。在這700篇里,既有我的的教學心得,也有我的教育手記,還有自己的一些隨手寫下的可笑的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它們越來越成為我為自己攢下的寶庫。近兩年來,我已經在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國家級刊物、省級刊物上發表了近十多篇論文,尤其是關於作文教學這塊,從一開始的校級公開課到中山市的論文獲獎,再到中山市的精品課程,再到由出版社出版兩本關於作文教學的書籍,帶給自己很多的收穫。馮繼有老師那天說“研之無文,行之不遠”,這正是對我們的鞭策。下面我選擇自己教育部落格中的幾篇,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