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委全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二)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在當前巨觀經濟面臨新常態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也面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大宗農產品價格受到國際市場衝擊等雙重製約。但是,也應看到我縣的農業農村工作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農村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節水灌溉穩步推進,草原畜牧業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農區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初具規模,隨著“兩居”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實施,農村的人居環境大幅改善,農村社會治理能力不斷完善和加強,這些對我們當前“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促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礎。

1.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實現大農業良性互動。一是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業。各鄉鎮要圍繞畜牧業發展,做好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料的種植,大力推動種植業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草”三元結構轉變。今年要在穩定油葵、打瓜等傳統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力爭玉米、青貯玉米、苜蓿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同時,不斷豐富農產品供應的品種、數量,著力提升質量和比較效益,繼續推廣種植籽葫蘆等高效經濟作物,力爭訂單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圍繞喀納斯旅遊市場農副產品需求,種植水果玉米、花生、蜜瓜、紫薯等高效大田瓜菜5000畝以上。依託潤豐公司、悅騰公司建立2個有機農產品基地和2個綠色農產品基地。二是以農區為重點發展畜牧業。生產觀念和方式的轉變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在現有農業生產資料不變的情況下,轉變生產方式是增加農牧民經營收入空間潛力最大的一塊,各鄉鎮都應該結合實際,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有所突破。要加快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規範化運行和管理,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農牧民逐步轉變生產方式,創建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小區1個。以養殖合作社和家庭牧場為重點,推廣兩年三繁、經濟雜交和冬羔生產,實施同期發情阿勒泰生產母羊3500隻,實施冬羔配種生產2萬隻。以農業村為重點,適度發展多胎羊養殖戶,每戶養殖數量控制在30隻以內。今後,我們要堅持把農區適齡母畜存欄數,作為反映各鄉鎮生產觀念轉變程度、畜牧業生產方式轉型力度、種植業圍繞畜牧業調整幅度的重要指標,使全縣農區適齡母畜存欄數呈現逐年增加態勢。三是以科技為支撐增加農牧民的經營性收益。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農業技術,確保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抓好現有品種畜的改良工作,引進種公畜660頭(只)、生產母畜1500頭(只)。同時依託潤豐公司抓好品種牛的改良工作,與科研院所合作,選育阿勒泰羊多胎品系,最佳化畜種畜群結構。充分發揮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和惠農政策的導向作用,優先補貼大中型收穫、植保等高效複合農機、畜牧機械和小型烘乾設備,提高農機裝備水平。

2.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一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我們鼓勵、引導向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同時也要鼓勵農牧民以土地股份合作、託管或者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統一的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服務來取得規模經營的效益。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尊重農牧民的意願,以依法自願為前提。在我們這個區域,來自於土地的家庭經營收入還是農牧民收入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台,認真落實備案、契約管理、糾紛調處等制度,為土地流轉和土地規模化經營保駕護航。二是大力提升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水平。以創建自治區示範社為抓手,在每個鄉鎮選擇2—3家規模大、帶動強的合作社進行專人輔導,規範合作社財務制度,實行財務公示制度,切實保障入社社員權益,提升合作社對農戶的聯結、組織和服務作用。三是繼續培育家庭牧場發展。按照“經濟有實力、環境要優美、方式要轉變、舍飼有效益”原則,以2817區域為重點,新建家庭牧場20戶,在基礎設施配套、牲畜引進與改良等方面給予扶持,以達到生產方式轉變、舍飼圈養效益提升、農牧民增收的示範帶動效果。

3.推進農牧業產業化,不斷提升“喀納斯”品牌帶動力。加大服務協調力度,充分發揮悅騰籽仁公司在原料種植基地培育、新作物新品種推廣的引領作用,不斷帶動區域種植結構最佳化;推進諾乾乳業搬遷擴建,確保莎禾拉穆生物科技松籽油項目落地;同時做好園區發展規劃,再引進1—2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沙棘產業,加快推進匯源集團深加工項目,完成揚水站、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年加工能力1萬噸的沙棘生產線投產,鼓勵引導農牧民種植沙棘,兼顧林下套種飼草,使沙棘產業成為富民產業。加快發展牛羊肉深加工產業,抓好味美特生態肉食品公司生產運行,確保年加工肉品260噸以上,並創建成自治區名牌產品。圍繞企業肉產品需求,完善養殖戶、專業合作社與企業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協助企業在農牧區拓展原料來源、擴大生產規模。支持潤豐公司全產業鏈發展,對農業生產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牲畜良種繁育、草畜交易市場發展和培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