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節演講稿:我的學醫心得

去年秋天,,全國很多地方紅眼病暴發流行,給這些患者切脈時,發現肺金過亢,克制肝木太過,重用桑葉清肝肺之火,同時配伍生大黃、黃芩瀉肺,薄荷疏肝,蒲公英清熱解毒,許多患者三劑而愈,病情重的,五劑而愈,我將此方公布於藥房宣傳欄,很多患者照方抓藥,三劑藥,十塊錢,三天治癒流行性結膜炎。當時我自己感到雙眼乾澀、發癢,服用此方預防,雖然每天接觸不少患者,但我並未感染髮病。當時我講典型案例發在丁香園眼科版,大家可以看看。

在針灸學裡面,有個《四總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臨床遇到痄腮,也就是西醫雖說的流行性腮腺炎。借用“面口合谷收”,針刺合谷穴,留針十五分鐘,每日兩次,一次見效,三天就好,快的兩天就好。

學習中醫,一定要相信中醫的療效,這很關鍵。

因為療效就是你處方的信心,沒有這個信心,你就無法開出自信的處方來!

第三、要相信中醫的思維方式

提到中醫的思維方式,談到取象類比,天人相應,很多人常常是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荒謬的邏輯,須不知現代很多的科研成果,仿生技術,都是利用了這種思維模式,他不是落後,是人類向自然界學習的一種本能,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這種本能在逐步退化,人的取象類比思維能力在不斷進減弱,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對學好中醫非常重要。

相信這種思維模式,並熟練運用這種思維模式,將會大大的拓寬你的思維空間,讓你的思想時刻充滿靈感。

舉個例子來看看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

竹瀝是竹子經加工後提取的汁液。將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架起後,中部用火烤,兩端就會有汁液流出,汁液呈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有焦香的氣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丹溪心法》中描述:竹瀝能滑痰。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

我們思考一下,凡植物之漿液,汁水,其性多粘稠,性滑利者少,竹瀝何以能滑痰?

有位老中醫給我講,觀竹之形態,中空而直,從頭至根,看似節節受阻,氣機實屬相通,就好比人之體腔,被隔膜分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節,看似不通,其實經三焦上下貫穿,內外相連,竹之內質為竹茹,清熱化痰,貫通竹之全身,借用於人,實能貫通人之三焦。竹茹非簡單的化痰之品,實為清化痰熱自三焦水道而出。竹瀝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熱最速。三焦與心包互為表里,凡心包受痰熱所困,心神不寧者,用竹瀝皆有捷效。

這位老中醫的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實稟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瀝、竹黃,均有通利之性,凡熱痰、頑痰阻滯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幾月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感冒後咳嗽咳痰,家人自購咳嗽藥。治療一周無效,患者出現胸悶不舒。於是在當地醫院住院,抗生素治療月余,病情未能緩解,出院後尋求中醫治療。

老年患者,年事已高,原本就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囊息肉等宿疾,每餐服用西藥一大把,現在胸腹脹滿,出氣困難,每日咳吐大量粘稠黃痰。三焦六腑不同,大便一周未行。我建議患者服用中藥治療。但患者懼怕中藥湯劑之味,加之食慾不佳,不敢服用湯劑。思慮再三後,告知家人,可以到山中伐竹,置於爐火之上,烤竹取瀝,每次30ml,每日兩次。因竹瀝清香,清新爽口,無異味,具有清熱化痰,具有通利三焦六腑之功,與病機絲絲入扣,理當有效。

患者家屬按照吩咐,上山伐竹,烤竹取瀝。服用兩天后,矢氣連連,解不少粘膩大便,咳嗽胸悶大減,胃口已開,連續服用一周后,諸證平息。

相信中醫的思維,就會給你開啟一扇靈感的大門,讓你在遇到疑難雜症的時候,有很多好的治療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書,按圖索驥。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求”

求,就是“求知”的意思。

求什麼?向誰求?

既然我們相信中醫基礎理論;

相信中醫的療效;

相信中醫的思維方式!

那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中醫,在杏林中求索。

將求知的欲望,建立在信心之上,我們才會有求知的動力。

這個動力,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消磨大學的幾年光陰。

這個動力是發自內心的,對你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探求。

在探求過程中,你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而不是枯燥和乏味。

具體而言,向誰求呢?

第一、向書本求。

《內經》中就要求習醫者“上窮天紀,下及地理”。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更明確指出學醫者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