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節演講稿:我的學醫心得

小時候經常到山洞玩,也知道山洞冬暖夏涼,但從來沒在意,學了《內經》 ,知道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後,再切身體會山洞冬暖夏涼,我立即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腦海中長久的疑惑,立即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夏天雖然天氣炎熱,但山洞內很冷,裡面很潮濕;冬天雖然大雪紛紛,但山洞內很熱燥。

我們人體呢?

借用“天人相應”,你就會發現,我們的身體和山洞一樣,夏天我們人體陽氣充斥於體表,體內陽氣缺乏,也是很潮濕、很陰冷。冬天人體陽氣潛伏於體內,容易消耗陰液,所以人就感到很乾燥。

既然春夏養陽,為什麼夏天人們愛吃冰糕,而且吃後感到很舒服呢,吃寒涼的食物是否與春夏養陽相違背呢?

太陽就好似人體的心臟,大氣就好似我們的肺,而土地就好似人的脾胃,土地之下就好似我們的腎臟。

夏天地面以上空氣炎熱,而山洞內卻非常陰冷,類比如我們的身體,春夏我們心肺陽氣旺盛,而脾腎陽氣卻虧虛。

春夏養陽,養的不是心肺之陽,而是脾腎之陽,秋冬養陰,養的是五臟之陰。

沒有遊玩過山洞的朋友,你們可以試試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涼啊!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看臨床上風濕病的患者,春天夏天發病率較高,還有胃腸道疾病夏天發病率也很高,而治療這些疾病的時候,就需要用溫性的藥,每年春夏兩季,我用附子、烏頭上百公斤,而秋冬兩季,雖然天氣寒冷,但大多數患者體內陰份虧虛,試用附子的機會就少多了,總用量還沒有春夏兩季的三分之一。

學習中醫需要存疑,腦海中永遠要有疑惑,當有一天這些疑惑突然被你解開之後,你會體會到開悟時的快樂,往往一個結打開之後,後面一連串的疑惑都得到了解決。由“存疑”到“開悟”是一件令人非常興奮地事情!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悟”

悟,就是想,用心去想,去體會。

當我們腦海中的疑惑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想,去思考,去感受。

學習中醫必須要經歷“悟”這個階段,很多東西悟透了,在臨床上運用就會得心應手,想不通,就只會邯鄲學步。

多悟,開悟!可以幫助我們攻克很多疑難雜症。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我們舉個例子:

臨床上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患者,他們清晨5-6點左右出現腰痛,疼痛難忍,無法繼續入睡,起床後稍活動即可緩解,每天如此。

以前治療這類疾病的時候,通常按照“通則不痛”的指導思想,採用“補腎強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辦法,有的有效,有的沒效,有效的患者,過不幾天又復發了,這個問題如何來解決呢?

一次的感悟,讓我徹底想通了這個疾病的病機以及治療思路。

那年冬天的一個早上,洗完臉後,我習慣性地將毛巾掛在陽台上。晚上再用時,發現毛巾上半部分已經幹了, 下半部分仍然是濕的,而且下端居然還結了冰!我拿著毛巾沉思了很久!

當時妻子說:“還不快點洗臉,在想啥?”

是的!看著這一半乾一半濕的毛巾,我當時的確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病的病機,同時也想通了治療方案……

毛巾濕透後掛起來,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幹了,下半部反而更濕,加上天氣冷的原因,時間長點,下半部分就會慢慢結冰了……

這不正是我們中醫裡面的“濕性趨下”?

作為一名中醫,“濕性趨下”這句話,我們記得熟,臨證時常常容易忘記!

常有病人說:“醫生啊!我每天上樓時兩腿好像灌了鉛,沉重無比,這是咋回事啊?”

聽到這樣的主訴,西醫大夫往往會考慮是不是存在電解質平衡紊亂?會不會是腦血管意外?有沒有神經病變?常常開出一大堆檢查來,而結果多半沒有什麼問題。

剛上臨床的中醫大夫,往往會一頭霧水,一片茫然,認為是什麼疑難雜症,不知道從哪裡辨證入手。

其實,只要想到“濕性趨下”,這種症狀就不難理解了。

人體就像這毛巾一樣,白天站立時間多,按濕性趨下的特點,水濕自然下移於腿部,所以下肢的濕邪就會偏重。“濕性重濁”,當人體內濕邪稍重,就會感覺雙腿很累,濕邪嚴重時自然感覺 “兩腿好像灌了鉛,沉重無比”……

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毛巾只有在冬天才會出現下端結凍的情況呢?

當外界氣溫較高時,水濕也會下移,但因為溫度高,水分會很快蒸發,毛巾會幹燥,不會出現前面的情況。

同樣的道理,在人體如果腎火旺,不虧虛,或虧虛不嚴重,則下半身濕邪會被腎陽蒸騰,化為氣而上升,在人體進行循環;如果腎陽虛衰時,就好比冬天掛濕毛巾一樣,濕邪不能及時被蒸騰化氣,盤踞下焦,患者就會感到雙腿沉重!

回到最初的案例,患者為什麼後半夜慢慢開始出現腰痛、背痛,有時甚至會痛醒,起床後活動活動,疼痛就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