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職場幸福感在哪裡?

真正對我們的幸福感造成影響的是人際關係狀況,主要指朋友關係、夫妻或家庭親情關係,它們才是主觀幸福感最主要的影響指標。

量化你的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研究範疇是個人的積極體驗,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官愉悅,另一種是心理享受,也就是打破自己固有狀態或超越自己時產生的積極體驗。

與感官愉悅相比較,心理享受常常與創造關聯,更具有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也更有利於個體的成長和幸福感的產生。但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感官愉悅,比如寧可看電視而不是閱讀,寧可逛街購物而非運動。

心理學家對積極體驗進行量化描述,公式是:體驗積極事件的總時間—體驗消極事件的總時間=純積極體驗量(well-being amount)。純積極體驗量的大小常常是評價一個人的積極人格狀態的重要依據。也就是說,每一個渴望自己獲得更多職場幸福感的人,應該有意識地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工作挑戰或培養自己的能力,讓體驗積極事件的時間遠遠高於體驗消極事件的時間。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樂觀(optimism)。如果職場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早期的心理學家那樣,認為樂觀是天生的,自己已經天生是個悲觀主義者,那就別再費勁尋找什麼職場幸福感了。

事實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樂觀是後天形成的人格特質,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樂觀的人會把面臨的困難都歸因於暫時性的、外在的因素,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他都會朝最好的結果去努力,並相信自己的努力。

這種對自己和結果的信任值越高,這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正應和了心理學的另一個理論“自我效能”——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韌性,較少焦慮和抑鬱,生活得更健康,擁有更高的成就。

q&a

幸福:最終衡量一切的通用貨幣

staffers:和過去相比,新世代的人在幸福觀、工作觀和生活觀上有何不同?在你教積極心理學的7年時間裡,年輕學生都有哪些變化?

shahar: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簡歷越來越輝煌,這在XX年前是很難想像的。但深究到心理學層面可以發現,獲得這種卓越表現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人們罹患焦慮、抑鬱的比例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於太執著於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輝煌的資歷,而越來越早地接受抗焦慮、抗抑鬱的藥物治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很多人上大學的目的是希望找尋生命的意義或此生致力的事業,而現在的人念大學是為了掙更多的錢。錢並非不重要,但研究證明,在基本物質需要滿足之後,錢對我們幸福感的獲得作用非常有限。

staffers:中國職場和美國職場對工作有哪些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

shahar:中國的職場和美國區別並不是很大,但中國人的職業動機遠遠強於美國人的職業動機。因為美國社會相對富裕、發展穩定,而中國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和急劇的變革期中,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落下,希望成為巨大變革的一個部分,因而事業的驅動力非常強。這是最核心的區別。

因而,相比較而言,中國人追求的職場成功和幸福感,更多地圍繞工作、事業為中心,他們在家庭、親密關係、個人樂趣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少;他們對個人價值的評價也更多地以職業成就作為單一標準。

staffers:積極心理學倡導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但職場的環境本身就在推動你不得不應對挑戰和變化,身邊的人也都在急速前進,你怎么能夠停下來呢?

shahar:如果我們想擁有非常完美的肌肉,不是每天鍛鍊十幾個小時,而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每次鍛鍊之間休息的時間。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做得更多並不意味著就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只有你真正認識到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自己幸福感的來源在哪裡以後,才能更好地發揮潛能。那時,你可能反而會停下來花更多時間在你的家庭和親密關係上,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跟在很多人身後亂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