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保:40歲賣解放鞋成大器

人物檔案

劉禮保,漢正街鞋業商會會長,橋口區政協委員、工商聯常委,武漢市漢正街經貿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在漢正街做了15年的個體,劉禮保到最近才開始考慮辦公司。採訪中,他多次強調自己很保守。但40歲才開始創業,5年就把規模排到了漢正街鞋類前十名,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人物印象

11月3日中午1點,深秋的暖陽曬得人昏昏欲睡。站在漢正街管委會辦公室門口的劉禮保向記者打招呼,他面色黑里透紅,神情謙和,一身半舊西裝,除了一雙錚亮的皮鞋,似乎很難看出“大老闆”的樣子。

儘管已經57歲,劉禮保仍覺得自己幹勁十足,“沒考慮過退休的問題”。大兒子在廣東做軟體開發,月薪7000元,小兒子在湖北美院讀大二,“他們這么爭氣,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劉禮保沒買車、攢房,很少抽菸喝酒,也不喜歡應酬。每天堅持在家過早,有時中午一個人吃飯,幾個包子就能解決,“我不會為面子而買車,覺得沒有太大的用處。如果哪天退休了,說不定會買一輛越野車,外出釣魚、游泳、攝影,寄情于山水,陶冶性情,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這幾年,他先後為公益事業捐出20多萬元。

騎車賣衛生紙,遭人嘲笑

性格即命運。膽大心細,該出手時就出手,這種性格也決定了劉禮保成功。

1987年,劉禮保40歲,漢陽一工廠倉庫主管,月工資116元,吃喝不愁。

但眼看自己朝夕相處的倉庫內“只出不進”,他知道“鐵飯碗”端不長了,“經濟體制改革總有一天會改到我們頭上”。

創業要趁早。帶著不到3000元的全部家當,在全家人反對下,他回到出生並生活了近20年的漢正街。“當時沒得選擇,兩個兒子要上學,只有跟著兒時朋友一起做小生意”。

針頭線腦、草紙面盆,什麼都賣。創業伊始,除了資金短缺外,還讓他大丟“面子”。

一天,他在街上費力地蹬著腳踏車往家趕,車後堆著一人多高的衛生紙。正好碰上原來工廠廠長,對方一聲冷笑……

說不出的尷尬,但劉禮保坦然一笑,把車蹬得飛快。他心中暗暗發誓:“現在你們得意,總有一天我會走到前面,走著瞧!”

現實總愛捉弄人。1988年,他痛失一個機會,“當時物價飛漲,商場日用品常被一搶而空。我當時最想買一車火柴,一轉手,就是10倍的利潤。可手頭沒錢,只有乾看別人賺錢”!失望之餘,他偶然發現賣解放鞋很賺錢,“這種鞋質量好、用處多,在農村和城市工程中需求很大,每雙還可以賺個2~5角錢的利潤。”

1989年,他把在江漢二橋60平米的住房,跟人互換成漢正街金庭巷(現中心商城附近)一間只有20平米的背街房子。

全家人都認為“吃了虧”,但他把房後窗敲掉,再將地面鋪上水泥,“金庭鞋業”的門面就開張了。

“街坊們抬莊,先給貨我,再收錢,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生意自然就順了”。

“搶市口”搶出滾滾財源

在劉禮保的生意經中,“搶市口”是獨家秘訣:占據鞋市入口處店鋪,同一個客戶在進、出和經過時,就有三次光顧機會,成交機率最大。

1992年,劉禮保位於今體巷口的店鋪,生意已很火了,“從每天早上6點到下午8點,生意不斷,最高一天做了250筆,平均每3分鐘就賣出一批鞋,一天賣出8萬元”。

同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當別人還在揣摩時,他已看到了機遇。他激動地對妻子說:“太好了,我的機會又回來了。”

他馬上著手做了四件事:

———投巨資增加了金濤鞋城、大興路兩個經營點,都位於市場入口處,經營輻射面覆蓋了整個漢正街地區,其中“金濤點”只有不到7平米,以當時最高的3.82萬元拍賣拿下。

———為保證充足存貨,減少進貨時間,他在同行中第一個建起了380平米的倉庫,在客戶中建立了“從不缺貨”的口碑。

———在漢正街還是“水貨橫行”時,他爭取到了當時最大的解放鞋生產廠(解放軍岳陽3517廠)在漢獨家經營權,供貨質量明顯優於同行。

———當時漢正街大部分交易是現金形式,經營戶普遍不習慣與銀行打交道,但劉禮保率先把銀行轉賬支付引入經營中,降低了交易風險,提高了交易速度。

他的生意開始飛速上升,1995年~1996年達到頂峰:門點7個,僅解放鞋每年進賬就達100萬~200萬元,銷售額每年以50%~60%的速度猛增。

代理與分銷:經營有了雙保險

做大後,他繼續加強他的“搶市口”理論:除在市場門口設點攬客外,還在成本較低的市場內部設立更大的批發店。

今年8月,他又在利濟南路浙江鞋城入口處,購進一個10平米的鋪面,作為他在湖北總代理的“上海申花”形象店,與設在鞋城背後的三個批發門面形成配套鏈。

記者在劉禮保浙江鞋城的店鋪里看到,在開闊明亮、裝修考究的品牌店裡選購運動休閒鞋的,一般是商場、超市和體育用品店的高端客戶;而中等城市及農村客戶則喜歡在鞋城後廳的批發店裡打貨,“這裡有80多平米,堆滿紙箱、成捆碼放的全是解放鞋,不僅節約成本,也給人以價格便宜的親切感”。

現在,代理的利潤稍高但銷量略小的高檔運動鞋,與利潤只有幾分錢但每年批發量達百萬雙的解放鞋一起,共同構成了劉禮保“鞋業王國”的雙保險。

15年帶出10個徒弟

漢正街總商會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劉禮保:待人誠懇、熱心公益,也是他能成為漢正街數百戶鞋業者領軍人物的重要原因。

常言道:帶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在劉禮保的生意經中,既有“搶”的氣勢,也有“讓”的氣度。去年7月28日,他把銀河鞋城門口一個非常賺錢的門點,無償轉讓給了給他打了5年工的一幫工。

“在漢正街做生意15年,至少有10家經營戶,是從我這裡‘分家’出去的。有些人初期的貨物和店鋪都是我無償給予他們的,這樣既擴大了我的銷貨渠道,也給了年輕人創業機會”。

在他看來,競爭並不可怕,能把自己的經營作風傳播出去,對整個鞋業同行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商會成立就坐到談判桌上

除了自己的生意,劉禮保現在最操心的就是鞋業商會的事。“我要把它辦成漢正街氣勢最旺的商會”。

今年5月,商會剛成立,就遇到棘手問題。利濟南路一大型鞋城裝修改造,並重新發租,規定每戶公攤面積達1.5平米,租金增加30%,3年一交,這引起眾多中小經營戶不滿。

劉禮保是該鞋城最大的經營戶,在眾人推舉下,他代表所有經營戶與管理方談判。

這其中的風險他很清楚:萬一談判破裂,他的生意會大受影響。但他二話沒說,與管理方一邊據理力爭、針鋒相對,一邊有理有節謀劃妥協。幾個回合下來,商城終於答應商會的要求:費用改為一年一交,公攤減為0.5平米等,糾紛圓滿解決。

劉禮保真正成為了商會代言人,“商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聚合資本,一旦市場有變化,就能抱成團”。前不久,他還在全市商會中第一家建立起了工會組織。(李傳華、胡繼權)  

來源:武漢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