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瑤前傳:那個瘦瘦小小的學徒

11月13日,入冬的蒼南與上海一樣的冷雨淒風。

雖然早在媒體報導之前,王均瑤去世的訊息已通過民間渠道傳到他的家鄉——浙江溫州蒼南縣大漁鎮漁岙村。但村子依然沉浸在平日的節奏中,一切如常。

漁岙村惟一的雜貨店昏暗的燈光下,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正一筆一划地計算著當天的收支。21寸的彩色電視機里播放著當天的溫州新聞,畫面切到上海龍華殯儀館,黑色幕布上王均瑤的遺像被電視鏡頭一點點拉近,彩色遺像上王均瑤紅潤的臉色,成了鏡頭中惟一的色彩……

老人停止了手中的一筆一划,眼眶濕潤:“這孩子,命再硬終於也硬不過天啊。”

老人名叫肖玉寶,今年76歲。23年前,正是他帶著15歲的王均瑤奔波於湘、贛、豫、皖之間,推銷不乾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肖玉寶是王均瑤步入商界的啟蒙人。

15歲提著不乾膠箱闖世界

肖玉寶原本在福建一個木材公司做會計,1980年代初,溫州手工業剛起步,他便到全國各地推銷塑膠和商標製品。王均瑤就是在這個時期向鄰居肖玉寶拜師學藝的。

老人還清楚記得,那是1981年的一天,王均瑤的母親找到他,請求他收王均瑤做徒弟,跟著他四處跑跑,一來見見世面,二來學點本事。

當時的王均瑤長得瘦瘦小小,已經輟學在一家印刷廠做學徒。肖玉寶本不想收他,但經不起王均瑤的死纏硬磨,最終還是收下了。事實上,王均瑤在印刷廠做學徒期間,就將樣品郵寄到全國各地,等待廠家回信。

從此王均瑤開始提著裝滿不乾膠的手提箱,跟著肖玉寶走南闖北地“討生活”。

那年,王均瑤15歲。

這孩子膽大

肖玉寶第一次帶王均瑤出去就到了江西,在與廠家洽談中,王均瑤的表現給肖玉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孩子膽大,腦瓜子也靈光,15歲一點不怯場,人家出個價格,他眼珠子一轉就知道這筆生意劃不划得來,能不能做。”

第二次外出,肖玉寶特意將王均瑤帶到河南省政府、鄭州市政府大院去轉悠了一圈。這下可好,興奮不已的王均瑤晚上還一個人跑到街上去看戲。肖玉寶有點佩服這個孩子了,這么大城市,王均瑤輕而易舉地融了進去。

“什麼江西電扇廠、鄭州市政府,那是什麼地方啊?他都敢跑進去談。” 肖玉寶說。

在跟肖玉寶跑了一年多後,王均瑤開始“單飛”推銷不乾膠,不久,他又隻身入湘。

這一年,王均瑤16歲。

自從王均瑤去了長沙,肖玉寶就基本與他斷了聯繫,但讓肖玉寶吃驚的是,許多關於王均瑤的傳聞不斷地通過溫州老鄉帶回蒼南,“後來,就聽說他要包飛機回來了,而且他真的就這么做了!”

1980年代就曾包過飛機

“大家只知道王均瑤1991年從長沙包飛機回溫州,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王均瑤就開始動起了包飛機的腦筋。” 肖玉寶透露。

上個世紀80年代,長沙是溫州人創業的一個主要基地。1989年春節前夕,大家決定包一輛豪華大巴回蒼南。汽車在1200公里的漫長山路中顛簸前行,把一夥人累得夠嗆,王均瑤隨口感嘆了一句:“汽車真慢!”旁邊一老鄉挖苦說:“飛機快,你包飛機回家好了。”“為什麼飛機就不能承包?”

這個想法招來譏笑。要知道,當時不要說包飛機,就是連買機票都需要縣團級以上的證明!但王均瑤經過長達八九個月的走訪、市場調查和溝通,最後居然談成了!

雖然這種“包機”實質上只是包下飛機票,但肖玉寶認為,這是1991年王均瑤“膽大包天”之舉的一個前兆。

1990年,溫州機場正式通航,王均瑤想在長沙的溫州人這么多,如果能包下從長沙到溫州的航線,一定能賺大錢。

包航線的點子遭到了大多數溫州商人的笑話,因為這涉及到太多的敏感問題!又一次讓大夥大吃一驚的是,在蓋了100多個圖章後,王均瑤硬是在中國民航鐵桶一般的大門上撬開了一條縫。

1991年7月28日,一架從湘江畔飛來的“安-24”銀鷹,穩穩降落在溫州永強機場。那年,王均瑤25歲。

包機的第一年就給王均瑤帶來了20萬元的贏利。(金立鵬)

來源: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