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電腦副總裁俞翠薇:我不適應TCL

在是否游離於TCL集團IT業務調整的關鏈時刻,一貫追求自由的俞翠薇還是選擇了逃避。

文/本刊駐上海記者 李秀中

俞翠薇離職TCL的訊息早在6月份就已經出現在媒體上,不過,俞翠薇一直在否認。

採訪俞翠薇其實費了很大的周折。在一個好朋友的再三促請下,俞翠薇才答應接受採訪。不過起初她並不願意接受當面採訪,只希望通過電話問幾個問題,而且時間晚點,越晚越好。幾經爭取,她終於答應在杭州接受記者當面採訪。

“我現在出來,要么不說,如果說,怎么說都是錯的。我說自己錯似乎也不對,說別人錯似乎也不對。但是現在肯定有分的原因,如果沒有原因那也是虛偽的。這難免要刺激到另外的人,因為不可能只有我一個人。”也許這正是俞翠薇一直不願意接受採訪的原因。

“其實我是很愧疚的,因為我在這個位置上做過,一個員工的離開,對公司的代價。對上還是對下,都有很大的影響。這個事情如果再找人去做,又需要去磨合。” 對於離開TCL,俞翠薇一再表示很愧疚,“對不起楊偉強”。

採訪是在俞翠薇自己開的公司——昊辰科技進行的。昊辰的辦公室都是按照俞翠薇的要求裝修的,地面不用木版和瓷磚,刷了層漆,辦公室的基調設計也都是俞翠薇的想法做的。在這裡,俞翠薇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感覺很自由。

TCL離職

楊偉強說俞翠薇如奇花異草一樣,很挑土壤的酸鹼度,很挑氣候的溫度和濕度,別人可能只看到奇花異草燦爛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挑剔性。

加盟TCL是俞翠薇第一次跳槽,她在EMC和美格工作了7年,然而她在TCL卻工作3個月不到。其實,在EMC和美格之初,俞翠薇都面臨著很大困難,但是她沒有放棄,繼續堅持下來。而在TCL,她覺得沒有堅持下來的理由。

《知識經濟》:前不久,TCL搞了一次大型活動,好象沒有你的名字出現?

俞翠薇:楊偉強經我打過電話來的,後來考慮我現在這個身份也不太適合,可能如果去了,採訪他和我的記者各半各半。因為這個很敏感。

《知識經濟》:有一種說法,是你沒有完成他們給你定的任務?

俞翠薇:起碼從現在的銷售數字來看。我是3月9到TCL,主要是以熟悉為主,4月份的銷售由我接受管理。5月份我就開始談想出來的這件事情,至少我在的4月份還是全年銷售最高的月份。如果按全年業務量來算的話,那個月恰恰是唯一一個100%完成了業務的月份。

當初我也不知道哪個任務是完成不了的,而且我是要求把任務增加20%以上。我想我沒有達到我要求增加的20%,但是我完成了企業給予的任務。100%的完成了的。

新客戶都是我在位時期發展的。全年增加的新客戶還是我在位的時候增加的,是唯一完成全年任務的月份,也是全年最高的月份。我不能說做到好與不好,成與敗,數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識經濟》:為什麼5月份就提出想離開了?剛乾了一個月,兩個月不到。

俞翠薇:我想就像我試用人一樣,雖然是三個月試用期,但是,一個多月我就能確定這個人的去與留。如果一個人一個月留下來的話,那基本上都要跟我兩三年、三四年。如果讓人走的話我原則上一個月多就會讓他走。我覺得這在於一個人環境的適應性。不用太長的時間,很短就能感受到了。

《知識經濟》:後來意識到這些問題都是些什麼問題?

俞翠薇:也談不上是什麼問題了,這個還是在於自己吧,我覺得任何東西存在都有他自己的原因。在大企業和個人之前,企業要強得多,重要得多。而且個人要弱勢得多。那我覺得還是我自己的問題吧。

我對我是不是自由非常的看重。這個自由包含了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得以實施。是不是被認可。別讓想法只是想法,而不能成為做法,我覺得這是很恐怖的,我是覺得青春一直在虛度。我也很害怕開會,開會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主要的,我是希望自己的想法想到就能夠做到,想到做不到,我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想到的東西沒有做到,最後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很多東西做了,哪怕是錯了,也有一個實施的機會,反正我做過了,我也不會覺得怎么樣。想到而沒有做到,自己會覺得很遺憾。

《知識經濟》:你覺得TCL那一方面讓你很難適應?

俞翠薇:我是一個做實事的人,我不是一個思想家,也不是一個策略家,我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行動家,是執行的,我自己也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有多大抱負的人。誰給我多少工作我盡100%努力去完成的工作。具備浙江人勤勞勇敢的精神。在那裡需要更多的思維,而且TCL也是人才濟濟。人才都挺多的,高智商的人都挺多的。

《知識經濟》:人際關係複雜?

俞翠薇:不能說複雜吧。比較科學的說,比較職業的說,那兒人才濟濟,我只是冰山一角吧。我最大的工作最大的能力也就是執行而已。在那裡我覺得我不夠勝任這個職位。而且沒有行業的經驗。也許人們今天會認為,我的很多想法已經被採納了,但是當時並不這樣。

我沒有行業經驗,別人有行業經驗,別人又非常的資深。因此我覺得別人更適合去思考這些問題。

《知識經濟》:別人都指誰啊?

俞翠薇:肯定是有經驗的人。有發言權的人。沒有經驗就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就沒有話語權,沒有話語權就沒有決策權,沒有決策權就不可能有執行權,沒有執行權,你就一天到晚繼續尋找想法。繼續尋找想法的過程中,你發現還是沒有出路。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想法。

《知識經濟》:那你的想法得不到認同,主要是哪些方面?

俞翠薇:也不是得不到認同,主要是企業環境,這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干擾因素。來自於各個方面。也可能我也沒有試著去實施。有些想法,畢竟那是別人的公司,那么大的公司,也經不起那么折騰。我還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以前那么大的魄力。敢作敢為敢當。比如說,我說兄弟們,明天把10個專賣店全部給砸了,那可能我一句話10幾萬的資金全沒了,但是起碼我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對吧,但是在TCL我負不起那么大的責任。TCL那么大的公司,楊偉強親手打造的TCL數碼本部。1000多人的銷售團隊。公司總人才濟濟,不能為了一個人改變很多的。他能提供給我的幫助已經很多很多了。而我沒有在他的幫助下,精心的去完成工作,沒有在輿論中間,在風雨中間與他同舟共濟。還是選擇了下來休息休息。我覺得挺對不起他的。

劉東援 16條罪狀

在俞翠薇到TCL之初,有人就認為俞翠薇的面前橫亘著“一山不容三虎”的障礙。

首先是TCL筆記本目前最高的管理者仍然是TCL電腦公司的總經理楊偉強。另外,TCL電腦和TCL數碼重新合併前,TCL數碼總經理(原友邦線上總經理)劉東援總領TCL筆記本方面的一切業務,而俞翠薇加盟TCL後,把銷售和市場推廣方面的權利分走,那么劉東援將只能分管剩下TCL筆記本的研發製造一項業務。但劉東援卻聲稱自己的權利是“有增無減”。

《知識經濟》:劉東援也走了?他是什麼原因走的?

俞翠薇:我也不知道,因為他比我晚,而且他也是資深的股東。我覺得對這個太沒有發言權了。

《知識經濟》:16條罪狀是怎么回事情?

俞翠薇:如果我能記下來,就不成為罪狀了。也是人家跟我提的意見吧。因為我做得這個樣子,還有人給你提,我會覺得非常的茫然。不知道從何做起才能做得更好,人是誠惶誠恐。

《知識經濟》:劉東援和你各自負責什麼?你們幾個副總各管各的,怎么能對你這一塊提出意見?

俞翠薇:劉東援主要負責筆記本的產品部分,市場和銷售我負責。如果是做的是一塊的話,他也就不會提出這個意見了。他事先就會說的。

《知識經濟》:你和劉東援有沒有就某一個具體的事情發生爭執?

俞翠薇:也不是發生爭執。我又不跟劉東援正面爭吵,每次都是我聽他的,他也不是直接跟我提意見,他要提意見都跟楊偉強提,我又不跟他鬧關係,如果鬧關係,跟我直說,可能還好一些。

他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因為要做筆記本,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只是我不太適合他的個性。他不是那么客觀的去看待一個人,很多50幾歲的人一樣,他有很天真的一面,這種天真有時候會變成很好相處,有時候會變得很不好相處,他有自己蠻覺得是與非的地方,不是那么的職業。職業的做法就是就一件事情,就事論事。不要列出1、2、3、4……我覺得沒意思。對於他這個做法,我覺得我不是很欣賞。

《知識經濟》:你在TCL主要來自劉東援的影響嗎?

俞翠薇:也不是這樣吧,還是因為自己對企業的環境和文化吧,因為這一方面來自數碼的環境,一方面來自TCL的環境,一方面還有自己7年積累的職業經理人的環境。起碼各自有各自成長的環境,不同的團體有不同的價值觀,這裡面各自不是完全吻合的,我又不是特別能相處的人,可能就成為一個缺陷和瓶頸了。

楊偉強 朋友

楊偉強和俞翠薇很多年的好朋友,原來他一直是俞翠薇的客戶,所以他們的關係非常得熟。2003年8月,楊偉強打電話給俞翠薇,讓她到TCL過去看一看。這是楊偉強第一次正式邀請俞翠薇的加盟。

楊跟俞說:“在一個台灣公司裡面,不管怎么做,不管位置怎么高,你在別人眼裡永遠只是一個員工。”這句話觸動了她。在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投入了很大精力的美格,俞翠薇況沒有一份股份。

《知識經濟》:是楊集權太多,放權不多給你?

俞翠薇:也不能這么講,他畢竟承擔了TCL數碼事業本部的整個業績,因此他操心的比我多的多。因為我是TCL剛進入的後來者,那我要去適應他那種思想,我想生根才能發芽,根都沒有生下去,就很難發芽了。我覺得還不是存不存在楊給我空間的問題,其實楊還是一個很能授權的人,我覺得自己在這一塊沒有配合好吧,

《知識經濟》:是楊沒有給你想像的那么多的空間?

俞翠薇:其實,我在楊的位置做過的,很多的權利都是自己跟自己創造的,並不是上面去給予的,如果說楊不放權的話,那是一個推脫之辭。還是覺得沒有把自己的這一塊工作給拓展開來。空間是自己創造的,而不是給予的。是自己獲取的。這是我的世界觀。所以我不覺得不存在他不給我空間的說法。

《知識經濟》:楊對你的支持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俞翠薇:起碼說在工作上,還是給我空間,在工作上面還時常給我做工作,也時不時的請我到深圳的好餐廳吃飯。其實我覺得對老闆來講的話,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事情。他不能手把手的幫我,幫我細緻的布局啊,內部的關係提醒我。我覺得他說得很多都是很對的,我還是很感謝他的。

《知識經濟》:楊偉強和楊榮山怎么比較?

俞翠薇:兩個老闆都屬羊,都姓楊。非常的巧合。

楊榮山非常溫和,包容,至今為止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還是非常好的,他是我一開始對台灣人的定位,嫁給台灣老公跟他的好形象也有很大關係,我覺得台灣人應該是這樣的。非常寬容,和藹,包容,厚道。他會給你崗位去發揮,去漂泊,可能遇到困難,但是他會包容你,說實話是一個蠻好的好老闆。能夠成長到今天,他是我一生中非常幸運的遇到的一個人吧。沒有她,可能就沒有今天。不管今天好與不好,他給了我機會。如果再讓我選擇,我還會選擇這樣的老闆。

楊偉強是一個很好相處的朋友,不能說是一個好老闆。他跟我個性很像,他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也有自己非常強的個性的一面,在商人中間他又有非商人的一面,他不是一個純商人。他是很感性很理想化,很有才氣。楊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即使不做商人,做一個演說家,做得也不比這個差。

跟楊榮山溝通,他會像一個長者,聽你講,他提意見就是三言兩語,而楊偉強則是直接給你很多意見,策略,想法。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吃飯,跟楊榮山吃飯不多,比較嚴肅,年齡相差比較大。跟楊偉強,我遇到什麼困難,可以跟他溝通,提出我的想法,解決問題。他更像我的一個朋友。老闆嘛,需要很多包容,關愛,空間,跟他太近了,不太容易有空間,跟他思想,不是互補。不像楊榮山,他需要的是這個事業,這個家業。這個企業你跟他做好,可能我會覺得我才華能夠閃光,覺得自己很有才氣,體現價值。楊榮山想的跟我是平行的永不交叉的平行線。楊偉強可能想的跟我是類似的。

昊辰 創業

《知識經濟》:為什麼在TCL還掛職呢?

俞翠薇:希望我能延續的,換個角度做這個工作,也許百店連鎖的計畫啊,也不是說沒有機會的吧。我還是認為,百店連鎖的計畫可以做成。也許有一天又回到TCL也不一定啊,目前我在那邊還沒有離職,因為現在為止,都還沒有明顯的爭執在裡面,就一些事情,現在暫時大家都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啊。互相給對方的時間和空間,就關係而言,大家還是蠻好的。

《知識經濟》:傳說,你跟TCL有個協定,獨家代理TCL的產品?

俞翠薇:所有的傳說都只是傳說,沒有人去否認,也沒有人澄清。一是TCL是一個強有力的公司,他不需要我一定去為他做什麼,二一個彼此核心不存在資金的問題,到TCL到離職,也沒有簽過什麼契約。因為當時還是蠻慎重的考慮這個問題的。我其實是一個很不願意簽契約的人。有給過我契約,但是我已經開始感受到了蠻難適應這樣的環境。

《知識經濟》:你這個想法什麼時候開始想做這個的?

俞翠薇:在休息以前我特跟楊偉強談起過,他也覺得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我覺得如果掌握產品端資源,掌握產品資源,產品品牌領先行業的話,那也是一條發展的路線,以為我不是做製造為專長的,也沒有什麼技術,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做渠道,或者說做渠道的品牌。我也不是不認為那些批發商是有價值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龐大的資金流,對於國外廠商是一個中轉站,物流,基本上承擔著資金流和物流的作用。真正的渠道公司,我認為,未來一定是以零售為主這樣一個模式,很多大的廠家,商家都希望扁平化。他不是在每個區域去找一個或者兩個,而是如美國屈臣氏一樣連鎖的。都是連鎖的模式,中間不需要很多的批發商去幫他做,因為這些工廠可以直接對到這些零售商家。比如DELL直銷模式,他中間就不需要大量的中間商。可以直接對到DELL的客戶,零售在未來5年將是一個非常重要地位,肯定會成為所有的品牌必爭之地。

因為我從廠商出來的,我很清楚廠商的想法,廠商很希望扁平化,遠程操作無法控制風險。渠道沒有經營品牌的意識,都是以短期的贏利為目的,經常打價格,串貨啊,廠商需要對到一個有素質的公司,你幫我共同經營品牌。推廣以及銷售,還有合理的價格空間的規範化,廠家不需要代理商在這箇中間編故事,因為很多代理商會站在自己短期效益立場編很多故事出來。他肯定會有所調整。所以說,我困惑的是我當時真的找不到能夠為我做代言人的代理商。這是我當初推行事業平台的初衷。想把這些想法貫徹到渠道裡面。並把品牌傳播的刪減力度儘可能減少。這樣品牌傳播才可能更加快速。而且會非常準確。及時。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非常困難的。當我來做代理商的時候,我希望能做到專業的有規模的,有素質的,能夠跟品牌共同成長的,也就是不僅店面品牌成長,也能幫產品品牌成長。共同成長的渠道角色。

《知識經濟》:那現在你是在從職業經理人向創業人轉型?

俞翠薇:其實也談不上創業,我只是跟自己找了一個好的名稱。

《知識經濟》:為什麼?

俞翠薇:因為我覺得創業需要很多的條件:1.必須有充足的資金;2.必須有得失的成熟穩定的心態,不能對自己每一份得失都太在意,不能因為是別人的就不在意,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就太在意;3.需要對行業5-10年贏利的主打方向的前瞻性預測。你選擇這個市場,就需要5年以上的考慮。具備上這幾個條件就算得上創業了。

以前我一直是職業經理人,去做的是一個產品品牌,現在要做一個店面品牌,這種思路完全不太相同的。我現在做這個公司跟我上班是差不多的概念。還沒有完全調整到自己創業的那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