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杜邦公司的故事:吃上了高危行業這碗飯

美國首任總統讚賞有加1800年元旦這天早晨,一個名叫杜邦的法國人,帶領全家13口人,搭乘帆船“美國鷹號”,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

杜邦曾經是個外交官,因協調法國和美國的關係有功,被封為貴族,加官晉爵。路易十六被處死,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杜邦也被株連下獄。拿破崙上台後,杜邦因為是“舊王黨分子”,所以帶領家人倉皇上船。

杜邦一家來到美國,受到歡迎。費城各大報紙都報導了杜邦一家抵美的訊息。退職後一直隱居的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也發表談話說:“皮埃爾·杜邦先生,他一直站在美國一方,在對英戰爭的巴黎條約上,有功於美國。”副總統傑佛遜稱杜邦先生是“法國最有才能的人”。

在炸藥庫邊安家杜邦公司的創始人厄留梯爾·伊雷內·杜邦,曾當過化學家助手、學習過火藥製造技術。他仔細考察了美國的火藥生產,發現與歐洲相比,美國的火藥質次而價昂。因此,他決定投資火藥生產。杜邦在白蘭地酒河邊買了一塊地,於1802年4月在這裡建起了當時美國最大的火藥廠。公司發行股票18股,每股2000美元,共集資3.6萬美元。杜邦公司由此誕生。

杜邦公司成立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不久,政府亟需大量的軍火。由於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推薦,美國聯邦政府便成了杜邦公司最大的買主。1805年7月,美國陸軍部長宣布,伊雷內的火藥公司承包政府的全部火藥生產。

杜邦明白,公司一開始,便吃上了高危行業這碗飯。

從1802年到1880年,杜邦的主營業務始終沒能脫離黑火藥的生產。火藥時刻會爆炸,儘管杜邦在廠房選址及車間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將可能的爆炸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但接二連三的重大傷亡事故仍然發生,以至於他的幾位親人也沒能逃脫厄運。其中,最大的事故發生在1818年,100多名員工中,有40多人傷亡,企業一度瀕臨破產。

杜邦為徹底消滅安全事故,把自己的家安在企業倉庫邊,表示出“不安全,毋寧死”的決心,並推出一系列嚴格有效的措施。200年來,安全觀念已成為杜邦獨特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公司召開會議,主持人首先要做“安全提示”。

平凡者成功聰明人失敗杜邦公司創始人的哥哥維克多一表人才,口齒伶俐、頭腦敏捷、相貌英俊,是一個社交明星,給每個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完美的。但他僅僅是個吃喝玩樂的專家,如果派他外出考察,他回來後拿不出多少有價值的商業信息,卻能繪聲繪色地描述旅途中的美味佳肴和美女。杜邦做火藥買賣時,維克多在紐約給他做代理。維克多憑社交手腕發展了一些客戶,其中拿破崙的弟弟傑羅姆與他很投緣,但正是傑羅姆的一筆筆巨額借款,導致了維克多的貿易公司破產。

杜邦則截然相反,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對於學習和工作有股近於痴迷的專注勁兒。小時候在法國,他受拉瓦錫的影響,對化學著了迷,對“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興趣。拉瓦錫喜歡這個安安靜靜的孩子,把他帶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藥廠玩,教他配製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好的火藥。漂洋過海到美國後,年輕的杜邦認識到,戰亂期間,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火藥,並立志憑藉以前的知識積累成為美國最好的火藥商。後來,他成功了。(丁時照)

思想激盪“安全事故”如洪水猛獸,無情又兇狠。眼見了太多的慘烈事故,讓我們來看看杜邦。

經常是一次爆炸、一次透水、一場大火,很多的企業就轟然倒地。杜邦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企業都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他們憑藉嚴密的制度化“危”為“機”,他們的做法是“懷抱炸彈”,進行著“末日管理”。正是這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和一系列的“預警”措施,他們實現了持續的成功。

來源: 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