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收穫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我任教初二年級。在一次活動課中,我設計了一節名叫《小當家理好壓歲錢》的課程,得到了意外的收穫。

這節課的目的是: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對金錢全面理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錢財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經濟生活的習慣和初步的理財意識,養成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觀察、思考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感想和觀點的表達能力,學會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定了四個活動主題,可以指導學生有選擇、有重點地開展活動。第四項活動“調查同學怎樣處理壓歲錢”更為重要一些,把此項列為必選活動,因為通過這項活動,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學習進行社會調查。

關於“壓歲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設定這項活動,旨在讓學生從歷史的視角對“壓歲錢”有一個了解。

關於“眾說紛紜壓歲錢”。 旨在引導學生“冷靜思考”:“壓歲錢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拜金主義可能帶來的種種惡果。”用來引導學生對金錢作理性思考和全面認識,樹立正確的錢財觀。

關於“我也來當一回家”。 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培養節約意識和初步的理財能力。要求學生真正參與家庭的理財實踐,通過親身經歷了解家庭生活的基本狀況,感悟“勤儉持家”的道理。

關於“調查同學怎樣處理壓歲錢”。 這項活動是對前幾項活動的延伸和拓展。開展這項活動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當代中學生的生活觀和消費觀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二是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這是一次將生活教育的有益嘗試,有必要認真組織開展。如何開展關於“同學壓歲錢處理現狀”的調查,提出以下兩點建議:其一,認真選擇好調查對象,做好與調查對象的溝通,爭取調查對象的理解與支持,避免在調查中產生誤解,發生誤會。其二,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分項分頭進行調查,然後交流討論,實現資源共享。

整個活動在我反覆修改,認真備課後,按著事先的計畫順利地開展著。在最後一次課時,學生們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形式展示著自己組的成果。

有的組發言說:“我們組認為壓歲錢就應該孝敬父母,你的壓歲錢是父母給別人的壓歲錢換來的。理當回籠給父母。” 有的組認為:“壓歲錢應該存到銀行,可以跟父母協商為我們單開一個戶。”還有的組認為:“應該交學費。這樣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培養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獻愛心。拿出一部分來幫助其他貧困孩子,又能助人為樂”;“表孝心。給長輩或孤老禮物,養成敬老愛老的美德”;“買書報。可以開闊眼見,又可以與同學交流閱讀、增進情誼”; “去旅遊。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買保險。為自己解除健康、升學等後顧之憂。”

聽著學生們一本正經,頭頭是道,爭先恐後地舉手,闡述著自己小組的觀點,我心裡也樂開了花,我想這次活動課設計的教育目的是達到了。於是我靈機一動,出了一道加試題。“好了,請安靜。剛才各組代表的發言都很精彩,觀點闡述得清楚,論據也較充分有一定的說服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有的同學在這次活動中只是依賴本組的同學,而自己沒有積極參與呢?為了驗證這點,我現在出一道加試題,一問便知,你在這次活動中的參與度及受益程度。”我問:“有多少人去過銀行啊?”同學們紛紛舉手。我又問:“具體說說經過?”學生們爭著回答。有的學生說是家長帶著去過,有的說是因為這次活動才第一次去了銀行和父母一起存了自己的壓歲錢,有的說是自己主動要求父母帶著去的……三十名學生居然一多半提到了中國工商銀行。我看問題難不倒學生,心想乾脆出個難題鎮住他們。我又問你們知道電子銀行嗎?誰能說說電子銀行的功能及作用?我本以為十幾歲的孩子那知道什麼電子銀行啊?學生們接下來的發言令我震驚。“電子銀行一點不神秘,它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了,老師,不信您問問?”,“可不是嘛,我以為您會出什麼難題呢,電子銀行,我家旁邊的工商銀行就是。可以打免費電話查詢在工商銀行開立的活期賬戶、牡丹信用卡等,還可以查詢餘額。還可以把自己的幾個存摺的錢轉帳。可自助查詢和繳納電話費、手機費等費用。可以打免費電話查詢銀行的各種信息,比如存款利率什麼的。 其實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可以足不出戶辦理一些事情,不必總跑到銀行來辦理,省去了排隊的苦惱,人們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乾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我認為,最大的特點是安全,不用拿著那么多現金滿街跑,看誰都像壞人了,哈。”

“大家說得真好!看來我得好好跟你們學學理財了!”,“鈴……”在一片歡笑聲中,課結束了,我卻陷入了深思中。通過這節課,受教育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我從學生那裡真正體會到了“教學相長”,已深深地感受到了,現代化社會跳躍的節奏,新世紀的學生飛奔的步伐。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成倍的增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工作環境越來越好,機遇也越來越多,兜里的鈔票也越來越“厚”……在這個資訊時代,電子銀行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