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成就價值

關於美學與科學的價值孰輕孰重,自古以來,人們爭論不休。從古埃及沉睡千年的金字塔,到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傾力建造的都江堰;從“一架飛虹”的趙州橋。到美若白蓮的悉尼歌劇院,建築的實用性與科學性,似乎總是和美學相互牴牾。

然而實用的科技也自有其美學意韻,那就是一簡約而精妙。

曾游過都江堰,在那滔天的水聲中我仿佛接近了智慧與創造的心臟。接近了宇宙與自然的本質。千百年來屹立不到的,是前人的精神和靈魂。都江堰的設計並不複雜,然而其精妙之處,卻讓世界各地絡繹不絕地來此欲一探究竟的專家學者頗為不解。他們把都江堰的結構研究得一清二楚——都江堰本身是十分精簡的工程,然而他們心中的疑惑卻始終無法消除: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如此簡單的工程變得如此精妙,千百年屹立不倒,澆灌著肥沃的“天府之國”?明明只是淺灘陋石,明明用的只是水與泥、石與沙,怎會挺過千年的狂風暴雨,捱過千年的冰雪雨霜,甚至經歷過多次地震也堅如磐石?

都江堰的隆隆水聲也許正在告訴世人:越是接近宇宙本源的科學,越是應該簡約而精妙。

趙州橋的存在似乎也在證明這個結論。

趙州橋跨河為橋,即使沒有斑斕的色彩,也依然備受世界矚目。

橋的本質是什麼?聯通兩岸,彼此為一。趙州橋正是為了這樣的使命而生。設計師給了它最樸素、最溫雅的容貌:弧形的橋身。用最普通的青石砌成;此外,便沒有任何的修飾了。歲月給了它滄桑,給了它自然或人為的苦難,它卻以這份簡約和從容,屹立千年,堅守著作為橋的使命。這樣看來,時間也是“科學簡約說”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然而,在美學與科學的爭論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似乎已經忘記了科學的本質。他們把居住的房屋修建得富麗堂皇,屋內的裝潢、裝飾也是煞費苦心,設計得細緻入微,就連門把手也要設計成各種形狀,力求時髦新奇,唯恐被人認為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然而地震或洪災一來,萬間房屋轟然倒塌,精細的裝飾付諸東流。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地震或洪災,他們不考慮科學性的門把手,故障率也是居高不下。

倘若在修建之前,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地基打得更牢固,如何把門把手設計得更方便、實用,那么這後來的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

最接近宇宙本質的科學,必然是精妙而簡約的。

在都江堰萬頃水花中,在趙州橋虹狀橋身上,我領略到了來自宇宙鴻蒙的意韻:

科學簡約精妙,精簡成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