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與熱

冰是冷的,火是熱的;

冬天是冷的,夏天是熱的;

輕蔑的一瞥是冷的,溫暖的微笑是熱的。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們似乎總是下意識地將“冷”和漠然無情對等,而相反,把“熱”嵌入“古道熱腸”這樣美好的詞語中。冷與熱,不僅僅代表著溫度的懸殊,還象徵著截然相反的境遇。自然,“冷”這樣晦氣的東西是不受青睞的,人們盼望熱火朝天的生活,正如盼望始終艷陽高照一樣。可是,這樣對“冷”是不是有失公平呢?

殊不知,沒有冷的冷酷,哪來熱的溫馨?冷與熱本是對立的雙方,而正是對立決定了統一。雪中送炭固是溫情脈脈的“熱”,可如果沒有天寒地凍這個“冷”為前提,恐怕“送炭”就是畫蛇添足,甚至不合時宜了。魯迅先生以冷筆熱腸而聞名,可如果沒有筆觸的辛辣凌厲,就不能抒發先生火熱的赤子之心。梵谷畫中的向日葵,何等鮮濃明艷,可如果不是當時那冷漠壓抑的沉重生活,畫家也不會將滿腔熱情傾注在鮮艷熱烈的色塊里,從而使筆下的向日葵百年流芳、千古不朽。北方凜冽的寒冬里,正是冰冷的雪被保住了農田的熱量,孕育出小麥來年熱火朝天的長勢。沒有“冷”,就沒有“熱”,正因為有“冷”的反襯,“熱”才更加鮮明美好。譬如沒有去過沙漠的人不知水的珍貴,經過戰爭的洗禮才知道和平的重要。冷與熱本是對立統一的,何必厚此薄彼?

冷與熱,不僅在對立中存在統一,也可以互相轉化。冬天過去,溫暖的春和炎熱的夏就會到來;春風吹過,積雪堅冰亦能融化;甜美的笑靨會令冷漠的面容解凍;熱情可讓冰封的心靈甦醒。只要在冷硬沉重的境遇里始終懷著一腔熱情,暖意融融的一天終會來臨。韓信忍胯下之辱,終至官拜淮陰侯,名列“漢初三傑”,正是當年的冷遇與屈辱磨鍊了他的意志、考驗了他的度量,孕育了後來的赫赫功名。相反,“熱”也可以轉化為“冷”。南朝江淹,少年便以文才著稱於世,聲名如日中天,而當他志得意滿、冷落學問時,漸漸“詩文絕無佳句”,只落得“江郎才盡”的笑柄,境遇又何等冷清淒涼!“泯然眾人矣”的方仲永,不也上演了由熱轉冷的悲劇了嗎?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間之大,既有由冷轉熱,“朝為越溪女,夕作吳宮妃”的西施;亦有由熱轉冷,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而如今“門庭冷落鞍馬稀”的琵琶女。冷與熱互相對立,又在對立中統一、在統一中轉化。在“熱”的時候,不要揚揚得意,也許“熱”後隱藏著冬的凜冽;而在“冷”的時候,也不要灰心喪氣,也許一個熱烈的春天正等著你的熱情去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