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術館參觀畫展,與畫作一同呈現的,是各種各樣的畫框。畫框把畫家們豐富多變的靈感與情思凝縮在有限的一方空間內。一些畫作的韻味在框內,一些畫作的韻味在框外。於是人們在看畫時往往體味到不同的感受。一種是看著看著,自己進入了畫框裡,進入了畫中的世界,如同向畫紙中心延伸的林間小道,不知不覺就把你引人了畫作的深處,去探尋和體會它的深邃;另一種則是看著看著,畫作逸散出框外,畫家筆下的宏大情感如波濤奔涌而來,衝擊著看者的感官,如奔騰的駿馬意欲破框而出;如廣漠的原野,讓人仿佛聽到那些肅殺而孤獨的風。

有時候,畫框成了畫作表達情感的束縛。畫家的靈感為畫框所限,難以施展。於是便有人嘗試著擺脫框的束縛。一些畫作無需畫框,如街頭牆壁上宣洩激情的塗鴉;還有一些作品巧妙地避開了框的限制,畫家故意把色彩塗到了框外,擺脫束縛的同時,框又被畫家利用,巧妙至極。

生活中也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框。

有的框代表的是秩序,是行為規範和遊戲規則。小的如體育比賽的場地界線,一台機器的使用程式,一段樂曲的調號節拍;大的如一個企業的員工守則,科學研究的基本定律,國家制訂的法律法規。這些框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安定有序,它強調了生活的秩序。美國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的天花板上寫著一行大字:“秩序是上蒼第一法則。”秩序之框,我們必須遵從。

有的框來自生活對情感的壓抑,是物質給精神設定的障礙,是生活對理想的禁錮。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被這個物質之框所困。學生苦於繁重的學業,青年為生計而奔走,中年人承擔支撐家庭的重任,老人為身體虛弱和心靈疲憊所累。沒有誰能完全跳出物質之框。我們要做的是適應它,並給心靈找一個合適的出口,使自己不致在物質的世界中忘記心靈的呼喚。像綠山牆的安妮一樣,她的境遇令人同情,但她的靈魂從不為生活的煩惱所困,她的腦中總是充滿那么多美麗的幻想。我們學會了給心靈鬆綁,物質之框就無法束縛我們了。

還有一種框代表著過時的傳統、陳舊的觀念。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成就,都是衝破了這類框取得的。牛頓衝破了神學對科學的束縛,建立了經典力學理論;愛因斯坦跳出了時空固有不變的傳統認知,奠定了相對論的理論基礎;魯迅先生擺脫文言文的束縛,首倡白話文,傳播新思想,掀起了中國近代文學的巨大變革。成功的人都是走出舊觀念,打破思維定勢,突破傳統之框的創新者。生活中,多一些懷疑和探索精神,學會打破舊框框,就是學會創造新生活。

生命的更替,宇宙的輪迴,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最大的框。大自然讓我們感到生命的渺小,也給了我們思考和感悟的機會,讓人們在思考中求索安放心靈之道。如果能達到天道與人道的和諧,想必也就對這自然生死之框坦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