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即人生》之感悟

鯉魚塘完小  張春生

初識陳琴老師緣於周波老師XX年到學校的一次講座,講座上觀看了陳琴老師執教的一堂誦讀展示課,看後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年紀小小的孩子是如何背誦這些深奧、繁長、拗口的古文,而且背起來還充滿著笑語歡聲,樂不可支。五月份的骨幹老師培訓,手中拿到了這本書《經典即人生》,帶著心中的那份疑慮,我打開了書本,咀嚼著其中的文字,心中再一次被陳琴老師的堅毅與執著,善良與愛心所打動。她付出了很多很多,不過,她也收穫了很多很多。而這個收穫,除了她本人的生命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她所教的孩子奠定了走向輝煌生命前程的經典之基。這其中也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深深的思考……

思考一:經典素讀與當前的閱讀教學

舊時的經典素讀追求以記誦為目的,而今天的讀法是蜻蜓點水,“雁過無痕”,因此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的語文教材白話文講了很多很多,可是我們如果要考一段話,這段話來自於哪裡,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而其中的一些古詩,即便是多年後,依然記得,這不能不說——經典,適宜儲存。在經典誦讀教材的選擇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鑑。比如,明清時期通用的蒙學讀本,尤其是詩詞,不僅是兒童識字的好教材,也是促進學生養成教育、培養語文興趣的趣味讀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誦。如低年段可選《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中年段,可選擇背誦《大學》《中庸》《論語》《老子》和大量古詩詞;高年段除繼續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外,還要選擇背誦《孟子》《古文觀止》《史記》中的精彩篇章。

思考二:素讀經典的時間從哪來

陳琴老師實踐得出的經驗是,只能變革司空見慣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常規的語文課堂上為經典素讀留足時間。當然這必須處理好現行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為孩子化解由考試所帶來的學習壓力。教材最有效的處理方式就是我們當前生本教育中所提倡的先學後教,讓孩子養成預習的習慣,提前把課文讀得滾瓜爛熟。上課時,如果涉及到某個知識點,一定要給學生一個肯定的回答,把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給孩子,並對整個國小的教材和目標要熟透,適當取捨,把知識點分塊分點羅列出來,期末時集中到幾張試卷中,教給學生每種題型怎么回答,熟悉題型,如此算來,一本教材實際上是不必教一個學期的,大約兩個月就足夠了,因此經典素讀的課程就有了時間保障。每學期至少有一個有一個多月的正課可以用來開展素讀課程,加上每天的晨讀、午讀各20分鐘,按每天素讀100字的量,按最低的估算,六年都可以熟練地背誦十幾萬字。一個國小生,如果有十幾萬字的經典文字儲存在記憶深處,還擔心將來學不好語文嗎?而這十幾萬具有種子能量的文字,誰都可以預見它將對一個人的一生會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

思考三:素讀如何做到素而不悶

在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表演讀,還有一個就是吟誦。自古漢詩皆吟誦,從先秦開始詩詞文賦都是是吟誦的,創作時吟誦,欣賞時吟誦,學習時吟誦。這就需要學習一些吟誦的規則,平長仄短,依字行腔,是吟誦最基本的兩條規則。當然要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吟誦調,可先從格律詩開始,把格律弄懂了,再去讀其他的就容易多了。其次,就是氣息要勻,在吟詠的過程中要自然沉浸在文字裡面。這樣詩歌吟詠出來,氣象、景象才會全部展現出來,用葉嘉瑩先生說的一句話說,就是:讀詩可以令人心不死。孩子讀詩是可以令孩子更有靈性的。

思考四:老師讀書,再教學生讀書

驚嘆於陳琴老師的才氣,與她的滿腹詩文、博古通今,不無關係。掩卷之餘,心中會湧起陣陣感動的漣漪。就在我們在為尋找讀書的時間發愁,為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逃避這個選擇時,陳琴老師把閱讀當作了生活的方式,每天最少要有兩個小時埋在書本里,即便是有時忙到晚上10點之後,依然堅持坐下來,靜讀。利用點滴時間讀,幾行也是收穫。哪怕僅僅是幾分鐘,僅僅是幾行,僅僅是住了一首詩詞中的一兩句,皆是喜悅。因為她堅信,唯有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從某種程度上講,老師愛讀書是為了給學生作參照物。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有陳琴老師的地方,一定是誦讀的樂園,有陳琴老師的地方,必定是一道美麗的讀書風景線。

思考五:最佳化課堂,寓教於樂,細微出真情

教育的真諦在於喚醒和激勵。那么陳琴老師是如何點燃孩子們誦讀經典的熱情的的呢?除了她的身教外作用外,主要歸功於她自創的每周一節的“經典誦讀課”。一是接受傳統教育中的誦讀原則:以素讀為主,不追求理解深度,不作精細講解,只在乎背誦的熟練。二是授課內容劇本化,設計為“六幕”。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誦讀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內,化整為零,幾個重要環節都體現出重在積累和傳授記誦方法。這樣的設計理念對中年段的孩子來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經典誦讀的基本原則。

陳琴老師的經典誦讀教育,並不完全依賴這一節課,而是“經典課堂處處在,貴在持久巧安排”。

每天課前幾分鐘,放學後幾分鐘,加起來不到20分鐘,這點點滴滴零星不起眼的時間,陳琴老師卻充分利用。例如,每次晨讀課,陳琴老師總是準時到教室跟孩子們一起誦讀——她說這一點非常重要:老師與孩子一起投入地誦讀,比單純要求孩子自己誦讀效果要好得多。同時注意運用各種有趣的激勵措施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讓全班當老師教她一個“學生”,跟孩子們進行記憶比賽,還運用“能者領背”“拍手快板”“接龍對歌”“男女對聯”“小組接力”等等有趣的形式,把誦讀課當作有趣的遊戲課。這樣長期堅持,日復一日,誦讀就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

思考六:推進“家校共讀”

“家校共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最有益、最持久的方式之一,也是凝聚家校教育全力的最佳途徑。當然,在實踐中,學校要做的工作只是以簡單易行為原則來引導“家校共讀”活動,不能加重學生、家長和老師的負擔。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閱讀只是孩子的事,並沒有把閱讀當作家庭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陳琴老師向家長推薦共讀的《朗讀手冊》給了我們啟示:書中以大量的事例證明:沒有閱讀,就等於沒有教育;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就不是真正接受過優良教育的人;沒有閱讀習慣的家庭,都會陷入貧窮。告訴所有的家長,為孩子朗讀,陪孩子閱讀,任何時候都不會為時過晚。在得到家長的重視之後,推行“家庭閱讀之約”活動,每個家庭每天約定半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可以是清晨的誦讀,臨睡前的默讀,或是黃昏時走在路上的背誦。形式不限,總之要陪著孩子共同親近書本,共度溫馨時刻。

思考七: 厚積總有薄發時

素讀經典的訓練,貴在堅持,難以速成。陳琴老師每天巧妙利用零碎的時間,組織有趣的形式,讓每個孩子每天堅持背誦100字左右的文段。摒棄了老一套的聽寫、抄寫、組詞、造句等重複性作業的練習,告別題海。一本教材不再漫講一個學期,通過“課前學”“課中練”“自讀背”等課堂策略,節約出大量時間讓學生讀書,每天的家庭作業基本上就是“讀書”和“采蜜”(做讀書筆記或摘錄)。一學期下來,平均每個孩子的摘錄量都在四萬字以上。這樣的積澱使得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凡響,在作文中貼切地運用名言佳句警句已成為很平常的事情。孩子的目標是: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寫下千萬言。試想,假如一個所背誦的這十萬字,所閱讀的千百萬字都是“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經典作品,這個人的語文素養還會差嗎?

陳琴老師二十年如一日,對母語教學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傳承了民族傳統文化,延續了民族精神命脈,如“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陳琴老師的的所倡導的經典素讀的將來一定是:欣看桃李周宇內,薪盡火傳不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