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的是是非非:“屁”文章淺見

放屁雖然是生理現象,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也不能無所顧忌。

童話作家鄭淵潔先生,把屁歸為四類:“其一是又響又臭。一旦製造了此類爆炸性外加毒氣的屁,肇事者很難不被發現;其二是有味無聲。此類屁只要在場人數逾三人,就有可能逃脫‘道德法庭的制裁’;其三是有聲無味,製造這類屁的人比較吃虧,沒造成惡果,卻背上了‘壞名聲’;其四是無聲無味。此乃群居之下的最佳之屁,當事人都會有吃了一頓免 費午餐的感覺。”(見2001·8《童話大王》)總之,屁是不值得讚美的。

台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1988年回河南新鄉探親時說,他曾收集了有關屁的典故以及笑話上百個,但至今沒有寫出有關屁的文章。

然而,想不到今年的聯考作文中,某省考生卻寫出了一篇《放屁的選擇》;更想不到竟有人給這篇作文以極高的評價,說它“把一個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寫得妙筆生花,入木三分”;尤其想不到一些媒體竟紛紛轉載,讚美有加。一時間,教壇上下、傳媒之間頗有“宏宣寶屁”之古風。

文章大意是說,放屁分兩種,一種是放“響屁”,大家都能聽到,很不好意思;一種是放“悶屁”,雖然大家不知道是誰放的,但是特別臭。有的人為了把“響屁”變成“悶屁”,就慢慢地憋。寫到這裡,該考生筆鋒一轉,引出了對社會弊端的看法:有些人敢於直言,有些人不敢直言。放“響屁”是敢於直言,敢於向領導提意見的表現,但有些人就不敢放“響屁”,只敢偷偷地放“悶屁”。而有些領導聽不進別人的直言,不喜歡“響屁”。而放“悶屁”的人由於隱蔽,領導就難以察覺,所以自己就不會吃虧。考生最後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提倡直言,敢於放“響屁”。

不知閱卷老師為什麼將這篇作文視為“奇文”而給予高分。如果讓我評價這篇作文,我說它不應該得高分,因為這篇作文有個致命傷,即比喻不當,喻體和主體感情色彩大相逕庭;藉以諷喻社會現象,也十分牽強。敢於向領導提意見,敢於亮明自己的觀點,是值得褒揚的,作者的本意也是提倡這種行為;而將其比做放“響屁”,則這比喻分明是貶義,只能讓人理解為臭罵。倘若某領導在會議上號召大家提意見,他不說提意見,而讓大家都來放“響屁”,提意見的人能夠接受這帶有侮辱性的語言嗎?“請張三放響屁!”“王五不要放悶屁。”這不是在罵人嗎?這不是在侮辱人格和損害人的尊嚴嗎?這樣的領導,就憑滿嘴髒話,我看他就不配做領導,應該被民眾趕下台。所以,就這篇作文而言,所表現出來的修辭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趣味都不高。

一篇《放屁的選擇》,考生寫就寫了,考生畢竟還是學生,在作文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閱卷老師和傳媒紛紛捧場,則體現了一種導向。如果不是水平問題,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作為社會文明之一端的語言越來越百無禁忌,越來越骯髒下流?特別是媒體上那些為《放屁的選擇》唱讚歌的文字,有沒有一點“屁頌文章”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