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佳作為何多“病梅”

每年聯考後,作文題和考生們的佳作都是媒體追蹤的熱點新聞。也難怪,作文是所有考題中比分最大的,而且最能反映考生的文學素養。今年也不免其俗,先是刊登作文題,讓網友文士是是非非地評議一番;現在又登出了滿分作文,倒也熱鬧了一番。

佳作看多了,也就能歸出一些共性來。在今年《心靈的選擇》和《規則》兩種作文題下的佳作中,有不少都用虛幻的表現手法來表達題旨,如:《昭君的選擇》、《潘金蓮的選擇》、《彌勒的規則》等。佳作托虛言旨的做法,在去年的滿分作文中也找到註腳,如:《赤兔之死》、《吳誠信醫生的報告》、《百元偽鈔的自述》等。

本來,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主題是個人的自由,別人不該非議什麼。只要形式能夠較好地表現內容,所謂“文質彬彬”,它就該是佳作;而所羅列的滿分作文的確無可挑剔。但假託手法用多了,成為一種寫作的傾向時,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它的存在和發展是否正常了。正如偌大的國家,出幾個奇才、怪才不足為怪,如果專出奇才、怪才,那就令人不安起來:人們的思維是否轉偏?心靈是否已扭曲?讓我來揣度考生選擇假託表現手法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兩點:一、迴避現實,防止偏“道”。上述幾篇佳

作中,大多數涉及了現實和心理的陰暗面,正面和盤托出來,恐怕難逃消極、厭世的評判,高中畢業生持有這樣的(作文)思想顯然不合於“道”,難得高分。假如用虛幻的手法來表現,來個掩耳盜鈴,那就油滑過“道”關———那是另一個社會、另一種人的反映罷了。

二、譁眾取寵,“騙”得高分。人人都用白話文,我用古白話;別人都著眼現實,我借歷史或神話來表達主題……用獨闢蹊徑的手法,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實踐證明是屢試不爽的高招。文貴於奇貴於怪,而不在於平在於實,這是作文寫作中日見明顯的傾向。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公開教學生寫“奇”文,直言不諱其用心———從閱卷老師那兒“騙”得高分。

也難怪考生們會在表現手法上大做文章,因為聯考作文在思想內容上有很大的限制,甚至基本定型,如《心靈的選擇》,你如果選擇了見死不救,哼……哼……,《規則》選擇不守規則,那么……可以說,沒有幾個考生敢打思想內容的主意的(也許有吧,但已經被擊斃,我們無緣得見),惟一能夠展現文思的只有表現手法,出於這樣的考慮去寫“奇文”似乎也無可厚非。

但是,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何嘗不也是一個考生心靈的選擇?採取迴避現實的寫法,反映考生世故、流俗的思想實質,他(她)沒了正視現實的勇氣,一味地耍滑,帶著這樣的思想去讀大學、去工作豈不讓人擔心?採用譁眾取寵的手法,是考生摸透閱卷者的嗜好,然後去投機的必由之路。不信?今年又有考生用古白話寫作,又有更多的考生假託歷史題材作文。譁眾真的得了“寵”,以後就不會改弦更張,回到平凡和現實的路子上來了。

如今考生的寫作方法,很像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中所述,以病梅為美。梅的氣質、芳香就是作文的思想內容,梅枝盤曲的樣子就是作文的表達形式,梅還是那個梅,但在枝葉上做些文章後,就身價百倍了。產生假託寫作手法泛濫的原因,也是病毒產生的原因———世俗之所好,藝(文)人之所出。社會上的人都看好“奇”文,尤其是閱卷老師欣賞這樣的文章,它就有存在和繁榮的理由了。

俗話說“文如其人”,我不希望那些滿分作文的考生真如文章那樣迴避現實、譁眾取寵。為了不讓投機的思想占上風,閱卷老師不能被亂花迷眼,必須把務實擺在得分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