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網校提供精品議論文《禍患常積於忽微》及點評

空閒之日,我細讀了歐陽修所作的《伶官傳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觸。其中,作者提出的"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精闢的論斷,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記得有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而在當中起作用的卻是一個字--"積"。

對於"積"字,許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從正面考慮,如"學習要積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則未必了。其實,"積"字所起的反作用也並不少見,而往往被人所忽視。

現就以個人的品行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平時常不拘小節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像馮大興、朱澤明,他們竟從一個"堂堂的大學生",頹廢沉淪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實不能不引人深省,這難道不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養所造成的嗎?假使他們注意了這一點,也斷不至於陷入泥塘,不能自拔。這種"禍患"的導致,不也是"積"字所起的作用嗎?

誠然,人們一時有小小的疏忽,並無可厚非,重要的,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不以為然,更不能開脫和原諒,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一般都並非僅此一回,也並非下不為例。對自己要求不嚴,常常是"忽微常積"的根本原因。

話到這裡,我們不妨可以說,"忽微"並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積"。而能否化"小"為"無",則取決於自己對"忽微"的態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閒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么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么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品行應是這樣,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總之,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只要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都須採取"嚴以律己"的態度。"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也將不會擔心"禍患"的導致了。

僅此發一感想,以供自勉。

簡評:本文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緊扣"忽微"和"積",闡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要求每個人做到"戒惡修善",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不會擔心"禍患"的降臨。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觀點統帥材料,用材料說明觀點。

文章先說"忽微",引用一句俗語,一個例證,印證了忽微能導致禍患降臨這一客觀規律。然後作者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在忽微和禍患之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積"字,抓住"積"字,聯繫實際,用無數事實論述了"積"的反作用,說明"積"是導致禍患的關鍵。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引用劉備的話啟迪人們"戒惡修善"。文章寫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