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聯考作文審題失誤評說

牐 古人云:“前車覆,後車誡。”從歷屆考生寫聯考作文審題失誤中吸取教訓,獲得啟示,不再重蹈覆轍,這對提高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牐 1996年上海聯考作文題是《我的財富》。有些考生不理解“財富”的含義,把祖國、時代、偉人視為財富,顯得牽強附會。有的考生避“實”就“虛”(尤其怕寫“錢”),盡說些令人生厭的大話、假話。有的考生開頭寫“我的財富”,如時間、健康等,可中間卻以許

牐 多篇幅寫“我們的財富”,丟失了“我的”個性。更多的考生,重在寫“我的財富”是什麼,而沒有突出說明“為什麼”,即沒有闡述我的“財富觀”,這樣文章就失去了靈魂的價值,成為意浮文淺的庸作。

牐 1997年上海聯考的作文題是:閱讀下面材料,以“我看課外閱讀”為題寫一篇文章,題後所附命題和材料相結合的題型。有不少考生只看題目而置材料於不顧,或是選擇其中的一則或兩則材料,而沒有將三則材料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和議論,這就影響了文章說理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還有一些考生不理解題目中“看”的意思,沒有寫對課外閱讀的“看法”,卻寫成看書報雜誌的感想,或是“我是怎樣進行課外閱讀的”,這就完全違背了題旨。

牐 1998年上海聯考作文題是:閱讀下面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標題為“讀報有感”,正標題自擬。材料是新華社發的一則訊息:日本反動影片《自尊》美化戰犯東條英機,否定侵略歷史,否定“南京大屠殺”,公然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不少考生不理解寫此文應針對《自尊》的謬論進行駁斥,同時闡述正面的觀點,卻寫成由此及彼地引申型的讀後感,沒有觸及《自尊》的反動本質,這當然是嚴重的失誤。有的考生雖然對繆論有所批駁,但抓不住要害,缺乏歷史的縱深感和現實意義,顯現不出駁論的思辨性和戰鬥力。

牐 1999年聯考作文題是:閱讀下面的文字,以“‘回聲’的啟示”為題,寫700—800字的文章。考生審題失誤主要表現在:1、認識偏狹,不得要旨。材料的重點在母親說的話:“……如果你和和氣氣地對它說,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其實,世界上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啊!”而有些考生卻關注孩子與小山的對話,或談不應“罵人”,或說“好有好報,惡有惡報”,這就偏離了材料的主旨。2、理解表淺,言不及義。有不少考生雖然看懂了寓義,但不能就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作深層次的論述。3、囿於一點,不善聯想。很少有考生突破待人接物的範圍,聯想到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係。思維閉鎖,人云亦云,自然寫不出創見和新意。

牐 2000年上海聯考作文題要求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主題,並加以論證和談談有關構想。2001年的聯考作文題是以“文化遺產”為話題,談談自己的“了解、認識和思考”。前者,不少考生對世博會不甚了解,雖有話題文字作說明,但仍不得要領,故而作文“主題”不明、不新,“論證”和“構想”也就言不及義。後者,沒緊扣題目的要求,大多寫文化遺產是什麼,而對“認識和思考”也即文化遺產的價值、意義和怎樣辯證地對待等,缺乏深刻的論述。同樣,寫2002年的命題作文《面對大海》,許多考生由於對大海的本質特徵缺乏理性認識,又不善於聯想和感悟,再加知識儲備匱乏,因此只能就海的“大”和“深”說些膚淺的道理,而不能就大海的比喻義、象徵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方面作深層次的闡述,也很少有人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闡述大海的思想內涵和哲學意蘊。

牐 2003年上海聯考作文題是以“雜”為話題不限文體寫作,應該說這是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對深化語文教改很有意義的作文題目。然而,遺憾的是,有相當多的考生不解題意,把說“雜”寫成“雜說”。如果寫議論文,“雜”是論說的對象和內容,可聯繫“生活、科學和藝術”等方面展開論述,而“雜說”是體裁,有如“漫談”。有不少考生宿構套襲,寫“雜說SARS”,這當然與題旨相悖,成績也就嚴重滑坡。還有的考生將“雜”混同於“博”,寫求知應博古通今,為人要胸懷博大,這顯然文不對題。

牐 綜上所說,歷屆考生作文審題之所以失誤,關鍵在於思想認識的缺陷和寫作態度的粗疏。審題,實際上是對問題的理解、認識和分析,唯有正確地理解,深刻地認識,透徹地分析,才能把握題目的要旨,才能在限制中獲取寫作的自由。審題之“審”,要求考生務必持審慎、縝密的態度,切不可粗枝大葉,主觀隨意,萬不能草率看題,匆忙下筆,否則,“一著不慎,全盤皆輸”,悔之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