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的作文:對於地球變暖前景,我們寧願相信狼來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本周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隆重開幕,日漸融化的冰雕北極熊、泣不成聲的斐濟女孩的呼籲。加之此前引人注目的珠峰上尼泊爾內閣會議、海洋下馬爾地夫內閣會議、由於海平面上升而面臨消失的島國吐瓦魯……這些場景伴隨著多種媒體快速走入每個人的視域,一場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地球保衛戰就此拉開帷幕。

造成氣候變化的邏輯簡單: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導致大氣層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地球吸收和反射陽光的能力之變,結果就是溫室效應。具體表現為諸如地球平均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破壞、自然災害增加、氣候變異反常等一系列現象。因此,拯救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就直接與二氧化碳的減排劃上了等號。

但是,就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及其效益方面,國際社會卻存在著巨大的認識分歧。首先是政府層面。顯著例證是儘管各國早在1997年就達成了限制排放二氧化碳的《京都議定書》,但出於各種不同理由,各簽字國審批拖沓,特別由於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美國的政策,這項協定幾乎走入死胡同。儘管後來由於中國和俄羅斯的加入使之得以延續,但仍然由於美國的後期退出而大打折扣。就此而言,目前的哥本哈根會議同樣會充斥著不同國家間利益的博弈與折衝。因此,20年前率先呼籲全球重視氣候變遷並成功說服各國政府針對溫室效應研擬對策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韓森,卻在幾天前公開表示如果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失敗,倒是地球和下一代子孫的萬幸之事,原因在於他認為目前各國政府這種圍繞減排和限排二氧化碳的政治交易與折衷,完全不是解決危機的有效之道。

其次,分歧還存在於學術界。一方面有人對《京都議定書》的創舉和勇氣大加褒獎,另一方面也不乏學人對此大潑冷水。有趣的是,丹麥學者xx年曾發起過“哥本哈根共識”計畫,他們邀請世界一流專家對17個應對全球性危機的項目進行績效評估,結果《京都議定書》被排在倒數第二,屬於“壞”項目。希望各國政府這一次在哥本哈根擺脫舊觀念,達成新共識。

最後,民眾對該問題的認識同樣缺乏共識。美國皮尤民調中心在今年5月中旬進行過為期一個月的全球民意調查,結果可謂喜憂參半。可喜的是,25個接受調查國家中23國的大部分民眾都認同全球變暖是“嚴重問題”,並同意將保護環境置於優先地位,即便是以減慢經濟發展速度和增加失業為代價。但令人擔憂的是,作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這一比例卻分別是44%、30%和44%。如果按人口比例計算,這一數據的確不容樂觀。

世界本來就是複雜和不確定的,描述世界的知識更是支離不全,再加之人類認知本身所具的不足與痼疾,所以,人類決策通常表現出急功近利、勾心鬥角、猶豫不決、權宜之計、拖沓逶迤等現象。針對氣候變化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人們同樣存有分歧和爭議。然而,面對這一可能事關人類生死的環境問題,筆者呼籲理性人類應當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對於地球變暖危及人類生存的前景,我們寧願相信狼來了!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試驗只能一次,錯了,絕無回頭路可走!

過年了,我到外婆家拜年。

外婆家在農村里,這是一個恬靜的小山村,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一走進外婆家的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綠色,一個長長的花壇僅靠著圍牆,花壇里種滿了綠油油的青菜。說不定你還能看見外婆拎著竹籃,把青菜放進竹籃里,正要去小溪里去洗呢!

環顧小院,你還會發現外婆家的屋檐下放著兩隻大水缸。看到這兒,你肯定會感到很奇怪,著兩隻大水缸是乾什麼的呀?原來,這是外公用來“借水”的缸。每當下雨的時候,屋檐上的水就會順著下水管流到水缸里。外公就用缸里的水澆花、澆果樹、沖馬桶……走廊上,放著一隻垃圾桶,這是一隻用廢舊油漆桶做成的。每當垃圾桶盛滿了,外公就會把垃圾挑到山上,當做果樹的肥料。

不知不覺中,傳來一股香氣。沒錯,那一定是外婆在燒菜了。順著香氣走進廚房,外婆正在灶上忙乎呢!你以為外婆在用煤氣灶燒菜吧,那就大錯特錯了。外婆很少使用煤氣灶,她用的最多的是用枯枝作燃料的柴火灶。外婆能燒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來。在柴火灶的旁邊,還有一個不鏽鋼做成的開水爐。開水爐像一隻小鍋爐,也是用果樹的枯枝作燃料的,一下子就能燒五六壺開水呢!

晚飯的時候,我發現筷子跟市場上的不太一樣,細細的、長長的,還帶有點粗糙。這不用說了,肯定是外公的傑作了。

有一次,我對拿著竹籃正要去街上的外公說:“外公,你們有不是沒錢,幹嘛還這么節約呀!”外公笑嘻嘻地說:“家裡的這幾隻竹籃抵得上幾千隻塑膠袋呢!我們這樣做,既環保,又節約,還可以避免對食物的污染呢!”

原來,外婆家的生活就是低碳生活呀!

在經過30年粗放型,掠奪式,追求高gdp數量的發展之後,中國富了。但是與這些鈔票相伴生的是資源的瘋狂開採,一批又一批礦工的生命和百姓為之付出的健康損失。中國在富裕之後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要數量還是要質量?全世界更是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人類要高工業化還是要生存?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更應該如此。已開發國家在提上褲子後就指責開發中國家隨地便溺,開發中國家更是要求已開發國家為世界環境負主要責任。明天世界各國就要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爭論一下誰把氣候搞的這么糟糕,誰要為之負責。

已開發國家已經接受為氣候變化買單的事實,出資幫助開發中國家改善環境和提高技術。按照這個觀點,中國的富人也應該為窮人負責的,因為他們的富有是在掠奪窮人的資源和在窮人為他們犧牲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國家應該按照收入高低確定不同的稅收政策,讓富人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生態經濟,或者綠色經濟,是世界各國必須接受的現實。她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在我們國家目前還只是提出低碳經濟,這是針對二氧化碳的,而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還存在其他高損害方面,比如水體高污染,員工身心健康高破壞,高噪音,高資源損耗等等。如果現在提出低污染經濟,那中國gdp明年就要一跟頭栽下去。

就是一個低碳經濟,中國就要進行較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並為這個調整付出巨大的代價。

低碳經濟能給中國帶來什麼?能給百姓帶來什麼?

首先可以肯定,低碳經濟可能把中國帶入低痰社會。

隨地吐痰是中國人的劣根,很多人因此看不起自己的同胞,更因為外國人不隨地吐痰而把他們視為高素質民族。其實這是錯誤的,中國人隨地吐痰有其必然原因,那就是高碳經濟的後果。雖然多數人認為細菌是產生痰的原因,但是實際上被嚴重污染的空氣是導致痰多的主要原因,我對此深有體會。

出國前痰真的很多,有時沒有帶紙巾,只能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吐掉,沒有想到一次被一個同事見到了,質問我你這樣要是在國外怎么生活!我出國前還真為這個問題擔心過,但是出國後我驚奇發現,我不吐痰了,不是我素質提高了,而是我沒有痰可以吐了。我相信每個到國外生活的人都會有這個感受。因為有個人問過我:為什麼國外的汽車從你身邊開過,你聞不到刺鼻的氣味,而在我們國家的大街上,尤其是上下班,大街上汽車的尾氣嗆的人直咳嗽。

因此經濟真的低碳了,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提高一些。但是你的生活費用要提高不少。

國外之所以空氣好,污染少,不是他們的汽車不燒油,也不是他們不燒煤。而是他們的油經過處理了,他們的汽車多數也裝上了淨化尾氣裝置;他們的煤更是經過了脫硫處理的。因此他們的油價格比較高(相對數量還是比國內低,比如汽油不到1,1歐元),煤也是經過重新加工過,形狀統一,大小一致。我們國家要實現低談經濟,起碼包含2個方面的經濟轉變: 一個是減少生化能源的使用,比如少用煤炭和石油,多用電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火力發電更要被淘汰;其次是在不得不使用生化生源的企業合設備,必須進行污染物潔淨化。

因此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發現:油價要上漲,電價要上漲,煤炭價格更要上漲,水泥價格要上漲,鋼鐵價格要上漲....因為這些企業都是用煤或用油大戶,要低碳就必須投入成本進行改造。

這些都漲價了,別的還能不漲嗎?因此如果國家不漲工資,或者不為這些技術投入買單,那低碳經濟帶給中國社會的不但是低痰生活,清潔空氣,更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因此低碳經濟肯定需要低碳政策來配合,百姓也可能要成為低碳人(碳在外語口語中有錢的意思,因此低碳人就是窮人的意思)。

低碳經濟,已經開始在中國大地升溫,很快就要成為一種口號,萬事都要帶上低碳二字,比如已經在新聞里看到的低碳旅遊,相信很快就會出現:低碳教育,低碳體育,低碳愛情,低碳生活,低碳管理......,喊口號是我們我國的一大本事。不過經濟結構從單純追求gdp數量轉變到低碳經濟是一大進步,這說明經濟發展要追求質量。一個國家的發展就應該以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改善民生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