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心靈”話題作文導寫及範文點評

font size=3> 

【話題材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陶淵明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中覓得了閒適淡遠;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靜謐空靈;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寧靜與歡愉;李樂薇在“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里建構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陳毅在“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達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特有情懷;毛澤東在“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爛漫畫卷里表現出革命家的睿智與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們的生存空間,而且是我們精神寄託的伊甸園。 

請以“自然與心靈”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寫作導引】 

要寫好話題作文,必須先審視話題及材料,明確寫作重心,準確立意。從所給的話題“自然與心靈”來看,這是一個關係型的話題作文。從所給的話題材料來看,題中的“心靈”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話題應闡述“自然”與“人的感受”之間的關係。寫這個話題,如果在“保護自然”方面立意是不妥當的,應當注意它與“人與自然”的話題的差異。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這句詩廣為流傳。關心自然,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共同的“愛好”,也是今天人類的生活追求。千里翰海、萬頃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蒼穹,大自然以它的青春、活力總是在薰染著、啟迪著、暗示著人們,給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給人以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給人以冬春相繼的樂觀信念。自然是人類的精神依託,人類在自然之中或尋求心靈的慰藉,或尋求生命的啟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山水間,大自然與那一個個易感的心靈共同構成了洞穿歷史長河的審美生命、藝術生命。大自然,是人們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藝術之泉。

這則話題材料,較適合寫成抒情或敘事散文,可選取歷代文人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事例構思行文,也可通過事件的敘述表達自然給予人的心靈啟悟。如果借王維、陶淵明等人的事例故事新編,或借自己與古人如謝靈運等對話的方式寫作,則是較新穎一些的寫法。但無論怎樣構思行文,文章都要側重寫出“心靈對自然的感受”。材料說的是“自然”對“心靈”的影響,如果運用逆向思維的寫作方式,寫“心靈”反過來影響“自然”,那又是一種創新了。

【範文示例】

柔柔的風,甜甜的雨◇

山東陽穀實驗中學志遠班  郭朝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當淡淡的春意開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來,隨心所欲地信手塗抹著新綠的時候,春天的第一場雨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這可愛的人間。淅淅瀝瀝,猶如斷線的珍珠,牽動著我的心弦。 

霏霏細雨,絲絲縷縷。獨自漫步河邊的小徑,風兒拂面而來,夾雜著調皮的雨點,吹散我愁亂的思緒。好像出籠的鳥兒,我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愛撫——母親般的溫柔,母親般的呵護。我呼吸著大自然的氣息,微微濕潤的泥土醞釀著花的味道,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  經過春雨的洗禮,河畔不知名的野花竟也有了一種攝人心魄的誘惑力,猶如含淚少女的嬌羞,超凡脫俗,亭亭玉立,恐怕連那花中之王牡丹也要遜色三分。 

微風迎面,那河邊的楊柳都吟出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明的絮,每絲飛絮都是柳的一株分號;滿天飛舞的柳絮,被調皮的雨點兒騎在脖子上,飄落在水面上盡情嬉戲…… 

魚兒也耐不住寂寞,你追我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暢遊。折下一枝柳條,逗逗那快活的魚兒,魚兒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東西嚇壞了,划起一道美麗的弧線,一條大魚“撲通”一聲跳起又迅速落入水中,把一塊明鏡打得支離破碎。我忍不住笑了。 

看看花,看看樹,再看看那可愛的魚兒、無拘無束的流雲,天地間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心曠神怡。此時的我也猶如天地間的一個精靈,天地間的一切都屬於我。 

萬類春天競自由!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我也努力地展示真實的自我。我想起李樂薇在《我的空中樓閣》中說的一句話:“大自然是一幅天然的巨畫。”的確,大自然的美是無窮無盡的,而每一 個人,只不過是這幅巨畫上的一 點色彩罷了。 

既然世界這么美好,那么我們有何理由不去用心感受它呢?繁忙的工作,緊張的節奏,在我們整日為事業拚搏、為生活奔走的忙碌之後,是否也應該多走近大自然,去領略大自然無窮無盡的美呢? 

涼涼的雨絲拉回了我的思緒。感謝大自然,感謝它賜予我們如此的美景,感謝它給予我們生命的啟迪。  想到這,我不再抱怨世事的繁瑣,我仿佛看到絢麗的彩虹在向我招手。  站在風中,任憑那溫柔的雨兒不斷地落下,甜甜的……

點評 

本文語言流暢,立意明確,並運用擬人、比喻、設問等多種表現手段來描寫景物,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增強了文章的美感。而文中的“流淌”、“塗抹”、“醞釀”、“吐出”、“騎上”等精當的詞語,更使景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關心自然,回歸自然、描摹自然、享受自然,祟尚“天作人合”,早已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隱逸俠士的共同“愛好”,也是今天人類的生活追求。什麼自然景物、自然風光,春秋平原之景、夏季的火熱之景、冬季的銀裝素裹之景等等,常散見於“隨筆”、“散記”、“遊說”、“詩歌”等各式作品之中。人類在自然之中或尋求心靈的洗滌,或尋求啟發。自然是人類的精神依託,人類離不開自然,題中的“心靈”主要是指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話題應闡述“自然”與“人的感受”之間的關係。

喜歡曼陀羅花

我喜歡一種叫曼陀羅的花,一直以來。

第一次見到它,是在大理的奶奶家的小院兒里。那花有兩米多高,葉子大片大片的像扇子一樣,濃郁的綠色遮了一樹。樹葉間還有一些倒懸的喇叭樣的花,白色的很大的花兒,實在是很漂亮,也似有些神秘。於是很自然的,我喜歡上了這種花。

因為喜歡,便經常去看。奶奶教我認花兒,告訴我這花兒叫曼陀羅。白天,奶奶總是陪著我,我們常常在花兒下聊天。奶奶也曾說過,她最喜歡這曼陀羅。然而那時我對這一點卻並不在意。曾有一次,我一個人在晚上偷偷地跑出來,站在院子裡,突然聞到一陣幽香。仔細尋去,卻到了曼陀羅前,這才知道原來這花在晚上飄香的。月光很柔和,輕輕地籠在上面,薄薄的花瓣被映得透明。一陣輕風吹過,那香漫了一院子,而眼前的花朵也像變成了一個個銀白色的小鈴鐺,搖來搖去,我便在這風中沉醉了。

後來回了北京,就再也未曾見過曼陀羅,而心中卻一直記著它,記著它的美,它的香,想著有一天再循著這香氣回到家鄉的小院,回到奶奶身邊。

幾年過去了,一直沒能回去,卻聽到了奶奶去世的訊息,傷心自不必說。後來聽表姐說起那株曼陀羅卻不知為何也死了,心中又起一片悲涼。

去年,我又有機會回到了老家。一進院子就又看到了那株曼陀羅。表姐說是早先那株死後又長出一株,仍是白天開花,夜晚飄香。當夜,就又像曾經那樣搬個小凳子坐在花下,仍是香飄四溢,仍是明月當空,卻再無原先的感覺。想到過世的奶奶,我不禁淚流滿面。一朵謝了的花又在這時飄落,心中正覺傷感。一抬頭,竟看到幾隻欲放的花苞綴在枝頭,不覺心中一顫,忽然間,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花開花謝,葉落葉生,猶如這曼陀羅的死而復生。生命是不死的,有的只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忽然間,我明白了奶奶為什麼最喜歡曼陀羅。奶奶也一定是化成了這株花,靜靜地等著我回來。於是我寫了一封信給奶奶,埋在了曼陀羅下。我相信,愛是永生的。 

簡評:本文既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又是一篇構思新巧、富有個性的文章。

文章末尾處,將自己寫給奶奶的一封信埋在“死而復生”的曼陀羅下,對奶奶的愛與思念之深,不言而喻,寫的非常感人。文章將對大自然的感情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為一體,把寫奶奶和寫曼陀羅融為一體。奶奶最喜歡曼陀羅,奶奶死後,曼陀羅也死了。這些是文章構思新巧之處。曼陀羅死而復生,其實就寫成“我”對奶奶的愛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