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一)

名著導讀:《朝花夕拾》(一)

【走近作者】

魯迅,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城內都昌周家新台門的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當時鴉片戰爭40年,帝國主義者正以“堅甲利兵”進行不斷的侵略,腐敗墮落的清朝統治集團束手無策,節節退讓,中國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地位。社會的分化日趨激烈。作為周家的張孫,遠在京城當官的祖父,為他起了個學名榜壽,字豫才。魯迅18歲那年自己改名為“樹人”。在他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時第一次使用了筆名“魯迅”。這一筆名根據魯迅自己陳述的理由有三:其一,母親姓魯;其二,周魯是同姓之國;其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童年時期的魯迅,在家庭的影響下讀了大量的古書。在家中讀了《西遊記》等,背了大量的古詩,在“三味書屋”師從壽吾鏡學習《四書》《五經》等。另一方面,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有他家的女傭阿長、幫工的兒子章閏土(《故鄉》中閏土的原形)。有他外祖父家一起掘蚯蚓、釣蝦、放牛、乘船、摘豆、看戲的一群孩子。童年的生活,為魯迅後來創作大量的小說和散文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魯迅的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祖父因科場賄賂案而被拘。禍不單行,父親又口吐鮮血,一病不起。這段時期,幼小的魯迅幾乎天天都要在譏嘲的目光中,從比他高一倍的當鋪櫃檯上接過典當得到的錢,再到與他一樣高的藥鋪櫃檯去買藥。在被侮辱、受歧視的環境裡,魯迅感到社會的冷酷和勢利,通過切身的經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國資本的侵入和封建統治的腐敗加速了農村經濟的萎縮,農民身受壓迫,他們的貧苦和痛苦使魯迅懷著深厚的同情。

1898年,繼續洋務運動之後,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進入高潮,魯迅就在這一年離家來到了南京。他拋棄一般人認為是正路的讀書應試,而進了洋務創辦的江南水師學堂,隨後又轉入陸師學堂附設的礦物鐵路學堂。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於19XX年東渡日本,先在東京進了預備學校。

東京是當時中國革命黨人在海外活動的中心,留學生中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反清愛國運動,介紹西方文明的書刊盛極一時。魯迅積極參加這些活動,和革命黨人時有來往。剛滿21歲的他便有以身許國的志向,在一首短詩里抒寫了他的愛國主義的襟懷: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在仙台,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紀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其中有一個中國人據說是為沙皇的軍隊當偵察員,被日軍捉住殺頭,周圍站著看熱鬧的同樣是一群中國人,面對慘劇,神情麻木。魯迅深受刺激。他到海外後,從日本的維新想到自己民族的前途,一直在探索所謂“國民性”問題。這個畫面是他更深刻感覺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認為,醫治精神的麻木更急於醫治肉體的病弱,而文藝是改變精神的利器,便決定中止學醫,改治文藝。

19XX年冬,他寫出了自己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

19XX年《新青年》的創刊,使魯迅看到了一些新的氣象,但因為過去的失敗,他仍然旁觀著。後來在老友錢玄同的鼓勵下,魯迅寫出了中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魯迅由此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其後又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的小說,並撰寫了大量的雜文、散文,批判舊思想,批判舊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1923年小說集《吶喊》出版,它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

1956年8月起魯迅先後任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1927年10 月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創作。1930年參與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者和旗手,在與國民黨文化“圍剿”的鬥爭中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

魯迅一生著述豐富,他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還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等十五部雜文集,其全部著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彙編為《魯迅全集》(十六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四卷)。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

【搜尋背景】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國民大會,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軍艦掩護奉軍炮擊大沽口,抗議段祺瑞執政的賣國行徑。中午,學生們集齊在執政府前請願,卻遭到了士兵們血腥的屠殺。在這次屠戮中,有四十七個請願者犧牲,二百多個請願者受傷,這是國民史上最觸目驚心的一次屠殺。魯迅的學生,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群也成了“三·一八”慘案的殉難者。

魯迅聽到這個訊息後,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憤怒的感情,一口氣寫出了六節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控訴了北洋軍閥這一天犯下的罪行。

他寫道:“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說謊,絕掩不住血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段祺瑞執政府在血腥屠戮的當天,就無恥地下了通緝令,把被殺戮的請願民眾說成是“暴徒”,要捕捉李大釗等民眾領袖。四月九日,魯迅也上了被通緝者的名單。

因為魯迅曾激烈地反對北洋軍閥,家人和朋友都勸他暫時躲避一下。為了讓關懷自己的人安心,他暫時離家,先後在莽原社、德國醫院居住。在這段避世的日子裡,他寫出了提名為《舊事重提》的幾篇散文,回憶自己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貓·狗·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昌會》、《無償》就寫於這個時期。

魯迅再也無法忍受北京這個充滿了恐怖而令人窒息的地方。1926年7月廈門大學聘請魯迅前去任教,魯迅應聘前往。在廈門,他又寫了五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

過去生活的那些人和事已經沉澱很久了,終於又從記憶中冒出鮮活的印象。這些散文雖是“舊事重提”,但都有著反映當時社會鬥爭的痕跡。他完整地回顧了自己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歷程,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散文全面反映了他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思想軌跡,是他勇於解剖自己思想的生動記錄,是他生活和活動中人際交往的真情流露。

1926年2月11日起,魯迅把這些散文陸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開始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內容預覽】

《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後記》外,共由十篇文章組成。作品的先後順序是以作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軌跡來安排的。第一篇到六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描寫作者的童年生活和童心世界。第七、第八篇《父親的病》和《瑣記》,主要寫作者青少年時代所面臨的人生抉擇。第九篇《藤野先生》和第十篇《范愛農》則是懷念老師和舊友,同時回顧了作者走向文學道路的經歷。小小十篇文章,總結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二十多年的人生軌跡。

《朝花夕拾》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散文集,作者通過對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回憶及對恩師和故友的深情懷念,真實反應了作者自身的心路歷程,也從一個個側面描繪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社會現實—從農村到城鎮,從故鄉到地方,從祖國到異國。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糟粕進行了深刻地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的受到的不公待遇寄予深深同情並充滿憤慨,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意之情……

【名師指導】

魯迅敘事散文的重大貢獻,主要還在於他意在敘事,志在寫人,為中國現代散文畫廊提供了無數動人形象。這些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都是寫實,又是創造,作者善於“從記憶中抄出來”,攫住核心特徵,集中筆力刻畫個性,點染靈魂,從而突現人物的生命軸線。事與人的緊密結合,作者的感情投放,表現技法的多樣,藝術結構的精當,語言的獨具風采,則更使敘事散文集既具情趣又有理趣。重點章節推薦:《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

【百家點評】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性格。——毛澤東

《野草》是脫離人群的魯迅在面對自我時自言自語的孤獨者形象;而《朝花夕拾》則是魯迅在民間話語空間的閒聊者的形象。——錢理群

“魯迅是一個很有激情的作家,他生命中的那份激情是一般作家所沒有的。而他又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具有神秘幽深的獨特生命氣質。在幽默和諷刺方面,他更是一個天才。”——林賢治

【人物特寫】

藤野先生

日本仙台醫專的一位解剖學教授,他個子黑瘦,八字須,帶著眼睛,穿衣不太講究,講課時聲調抑揚頓挫。他對學生關懷無微不至,有誨人不倦的精神。在學術上非常嚴謹,一絲不苟,有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是一個品格高尚的老師。

阿長

長媽媽,魯迅兒時的保姆,一個連自己名字都沒有的女僱工。她出身卑微,心地善良,待人非常熱心和樸實,但由於生長環境的緣故,也染上了不少不好的習氣。睡覺時伸開手腳,在床上擺成個“大字”,擠得“我”沒有地方翻身,還會講“長毛”和“美女蛇”等很多有趣的故事,在少年魯迅心中就有很大的神力。

壽鏡吾

魯迅的私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對學生要求嚴格,思想卻比較開明,對孩子們不嚴加斥責,也常用戒尺和跪罰學生。讀書入神時,非常可愛。先生有時脾氣不夠隨和,執拗得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學問淵博,但是厭惡功名,自二十歲中了秀才以後,就再也沒有去應試,而是一生坐館授徒。

范愛農

魯迅的朋友,一位正直、倔強、有革命熱情的愛國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日本回國留學生,為人不很隨和。他對腐敗的封建統治非常痛恨,常從鄉下搭船進城,與魯迅喝酒抒發心中的憤懣。他謁誠歡迎辛亥革命,但革命很快偃旗息鼓了,xx勢力依舊強大,范愛農又回到了革命前頹廢不得志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