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家風優秀範文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記長輩告訴我的好家風。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感悟家風優秀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感悟家風優秀範文(一)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從私塾到國小,到中學,我經歷了起碼有幾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好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短短的一句話,該包含有多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啊!同時,也反映出如雨的家風,曾那么深刻地影響著這位文壇巨匠的一生。是的,你完全不必一定要出生於“書香門第”。哪怕只長在“貧民之家”,能有慈母如此,家風如此,也將受益終身。

記得在國小的語言課本上學過,幼時的華盛頓因為頑皮,舉起斧頭砍倒了父親那棵心愛的櫻桃樹,父親在盛怒之下,他卻站出來承認錯誤。這位父親不但不責怪他,反而高興地說,:“孩子,我寧願砍倒100棵櫻桃樹,也不大願你說一句假話。”也許,正是父親英明的寬容,才培養了孩子的勇敢和誠實,從而造就了這位令世人敬仰的美國總統。家有嚴父如此,學到的不僅僅是“誠實”,更有勤奮、堅強、不屈、無私,這些優良的品質都將成為你成功的墊腳石。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長的舉止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空間,是為人父母者責無旁貸的義務。家庭是祖國社會的細胞,只有家風如雨,幼苗才能茁壯成長。

感悟家風優秀範文(二)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儘管大家對家風並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儘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裡,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於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核心,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範。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裡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儘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從表面上看,家風僅僅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家風對一自己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淨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家庭具有好家風才幹為社會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風刻畫的官員更能變成公民的好公僕。

從廣義上說,家風不只僅具有宗族特點,還具有社會特點。而家庭又是社會的根本組成單位,所以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力力氣,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深沉沉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風不只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力風貌,一起也是社會主義中心價值觀的詳細表現。因而只要家風正,才幹民俗正,結尾才幹政風清、黨風端。

建立優秀的家風不用好大喜功,能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原則,從細微處著眼,從點滴小事做起,讓好家風變成無言的教導代代相傳,推進家庭的調和、推進社會的開展、推進中國夢的提前完成。

感悟家風優秀範文(三)

從小我就經常聽父母告訴我們“家教”這個詞,但那時是懵懂的,只知道平時聽他們在言語交談中提到小孩子要有“家教”,沒有“家教”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是會讓人討厭的。在這以後成長的經歷中,在父母言傳身教中,讓我慢慢懂得了“家教”的一些內涵。我的家庭世代都是農民,父母目不識丁,在家教上沒有深刻的內涵和華麗的道理,只有淺顯的、通俗易懂的一些做法,我就是在這種淺顯的做法之中,潛移默化的慢慢成長為一名普通黨員。為此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的血脈生命。同時,感謝組織給了我的政治生命,所以我說我有兩個生日,一個是生命血脈生日(這是父母親給的),一個是政治血脈生日(這是組織給的,就是我的入黨時間1994年6月)。所以,今天借我們活動中心在這裡開展好家風代代傳教育之機呀,我簡單的談一談在生活工作中一些小感悟,小感慨。所以我發言的題目就是叫“感悟好家風”。

一、好家風是無私之愛、點滴之情。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就一直在農村那種非常純樸民風下成長起來的,直到高中畢業參軍到部隊。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個乖巧的孩子,不要和別的小孩吵嘴打架,不要欺負別人,要有寬容忍讓之心,遇事多謙讓別人,不要和別人爭高低,否則既傷害他人,也會讓自己吃虧(也就是說損人不利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我要站有站相(是指站著說話也好,或者站著乾其他事也好,就是站著就好好站著,不能走來走去,蹦蹦跳跳的)、坐有坐相(坐著不要總是翹著二郎腿,或者不停的抖動雙腳)、吃有吃相(吃飯一定要是一隻手拿筷子,另一隻手捧碗或要扶著碗,不能雙手趴在桌上吃飯,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音,不能說話等等)。父母這種簡單純樸的話語其實就是一種家教之風,這種家教之風孕涵著對子女的點滴之情和無私的愛。這些足以指引或影響著我四十幾年的生活和工作,並且還會一直影響下去,終生受益的。

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的老人了(父親83、母親80),到現在他們倆個老人還是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我們四姐弟都不在身邊,沒法照顧。我的父親從我記憶起,從大集體生產隊里到如今鄉村的左鄰右舍,當地人從來不喊我父親的名字,喊我父親的外號,喊什麼呢?就是一直稱呼我父親為“李好人”,小時候我並不懂是什麼意思,但長大以後才知道“好人”就是說父親安份守紀,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從不和人家吵架,在農村一直是與人為善。所以老人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正是父親這些點點滴滴的一言一行,一直影響著我做人一定要厚道、一定要誠實,不可以做沒有良心的事。說實話,我在部隊時呆了24年,但回家陪他們過年一半時間都沒有,說起來挺慚愧呀,而且每次回家返回部隊時,老人家還掉眼淚呀,(就是現在我每次有回老家看望他們,返回時他們都心裡有所不捨,依舊掉眼淚啊)。在他們心裡只要自己還活著,兒子永遠都是孩子,都是在時刻牽掛在心,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還有一件小事,就是上個星期我打電話回家,我父親還叮囑我說“最近看中央台新聞聯播,中央很多高級幹部都犯錯誤被抓起來了,你在外面工作一定要當心呀,一定不能亂來,特別是公家的集體東西不能貪,還有說話做事時刻要注意,不能得罪人,要和同事和和氣氣相處”,多么樸實的話語呀,其實他老人家心裡都是很明白的,雖然沒有讀過一天書,語言表達上比較粗糙,但是話粗理不粗。

二、好家風是互動之愛、聯動之情。好家風是雙向互動的,是承前啟後上下聯動的,他不是單一,不是一廂情願的,好的家風應該是有頑強生命力的,是上下幾代人之間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是外化於形,內化於心的情和愛。父母長輩對子女後代的教育培養其實就是世代家風傳承的過程,家風的好壞,直接影響下一代人的一言一行,我們常說“有什麼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反之“有什麼樣的子女,就能襯托有什麼樣的父母原型”,這是相輔相承的、相互作用的。之所以說好家風是互動之愛、聯動之情,我認為,一是父母長輩是家風的示範引領者。二是子女晚輩是家風的傳承踐行者。三是父母子女是家風共同守望呵護者。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單位也罷,都是差不多的。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長輩有義務、有責任當好家風的示範引領人,對子女後輩們做好言傳身教,使家風潛移默化於子女靈魂深處,讓好家風轉化為子女後輩的自覺行動,真正的使好家風“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同時,好家風在長輩和晚輩上下之間,要互動,要聯動,具體表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情時刻要不斷的在好家風中傳遞,不是單向的付出或索取,而是雙向的付出和回報,在互動和聯動中共同守望、共同呵護、共同打造好家風代代相傳。

對於一個單位來說,道理其實也是一樣,一個單位的氛圍好壞,風氣好壞,當然單位的核心領導、主要領導的示範引領是至關重要、不可惑缺的,但是呢,光有了領導的示範引領作用還是不行的,還得要下屬有非常強的執行力去踐行,如果沒有很強的執行力,沒有很強的踐行意識,那再好的風氣,再好的工作措施,再好的工作部署,如果沒有去執行,最後都是等於零。所以對單位來說,好氛圍、好風尚更要突出互動和聯動,領導關心幫助下屬,為下屬解決生活工作中實際困難,引領大家積向上,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部屬為單位全面建設要積極建言獻策,為領導當好參謀,增強日常工作的執行力,努力踐行各項工作部署要求,共同維護單位的整體利益,共同打造單位各項建設上台階,通力協作共同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各項工作任務等等。

三、好家風是仁義之愛、正義之情。我們說:人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家庭離不開社會,更離不開國家和集體。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中的,好家風也是一樣。好家風更是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國家。家風好,則民風純;家風正,則社會風氣正;家風和諧,則國家和諧穩定。因此,好家風一定要致力於社會和國家層面去傳承、去引領,不能孤立於社會去大談特談,更不能只局限於家庭層面去傳承引領,不能簡單的在家庭這個單一的環境裡去傳承,不能脫離社會和國家去談論好家風,否則就不是好家風,也是不值得代代相傳的好家風,否則這個家風就是一個自私沒有愛的家風,只為了自己,沒有仁義之愛和正義之情的的家風不是好家風。

要把好家風貫穿到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服務中去,貫穿到自己單位的自身建設中去,貫穿到自己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本職工作,體現在執行力上,體現在工作的落實上,體現在工作的創新上等等。同時,要體現社會責任擔當、敢於同不良社會風氣作鬥爭,要有強烈的正義感和社會公德意識,要是非分明,堅持真理,不能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對社會一些不良行為,對單位一些不良風氣敢於較真碰硬,不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要講仁義、講道德,要有大愛。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上面三種表達:“好家風是無私之愛、點滴之情;是互動之愛、聯動之情;是仁義之愛、正義之情”。好家風才是完整的,否則是沒有生命力,沒有傳承價值,更不值得我們尊敬和推崇的。